文化交融——马桥文化
于越来到越地以后,大大的改变了越族人文化、风俗。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到良渚文化遗址的出土器物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原本生活在宁绍平原上的越族人,其文化、风俗与中原地区的原始文化格格不入。然而,在1982年定名的马桥文化出土物中,我们却发现,马桥文化虽然在时间顺序上紧挨良渚文化,但其内容却只继承了少量的良渚文化因素,更多的则是受到了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影响,这说明于越所带来的中原文化此时已经很好的融入在越族文化当中。根据考古学家们利用现代化手段对马桥文化出土物的断代,马桥文化所存在的时间大概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两代。
可以说,马桥文化是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发展的一个过渡期。从马桥文化遗址的出土物中我们发现,此时的越族人已经有了刀、凿、镞等小件青铜器,当然,他们所使用的更多工具还是石器,种类有石斧、石钺、石犁、斜柄三角形石刀、厨式石刀、半月形石刀、石矛、石镰等等。石器一般制作的比较粗糙,甚至不如良渚文化的石器那样打磨的十分光洁。这大概也说明了越族人迁到山地以后,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其生产力水平甚至有着一定程度的倒退。
马桥文化所出土的陶类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当中都是炊器,最常见的就是鼎,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没有鬲,这是继承良渚文化因素的一个代表。泥质红陶的器皿数量最多,大约占总陶器量的40%。由于烧结温度不同,陶器的成色和硬度都不一样,少数火候高的已经成为密度极高的硬陶,不过还很少见到釉陶和原始瓷。这一类的器皿主要是盛食器,有高颈罐、敛口带把杯、鸭型壶、鸭型尊等等。这一类陶器的特点是都是凹底,并且大部分器皿通体拍印几何形纹饰,纹饰的种类有叶脉纹、席纹、方格纹、云雷纹等。泥质灰陶的器皿当中,大都是平底或圈足,器型有簋、豆、尊等,表面大多是素面,在肩腹部往往压印一圈云雷纹或鱼鸟纹。这种制作陶器的方法和在河南郑州附近出土的二里岗文化遗址的器型很接近,说明马桥文化受到了夏商文化的影响很严重。
种种迹象表明,虽然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是同一地区前后相继的两个时期,但他们并非是一脉相承的。良渚文化的突然消失,越民族一次重大的改变,而于越将中原文化与越族土著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马桥文化,赋予了越民族新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