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许有不少父母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让孩子做一件事情,孩子会经常说“不”、“我不”、“我就不”等诸如此类的话。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做可以帮助孩子有最大成长?

我们最常见的生活场景是:让孩子早点起床上学,让孩子早点回家吃饭,让孩子赶紧写作业,不让孩子玩手机看电视等等,孩子的反应一般都是“不不不”,或者跟父母谈条件,甚至大哭大闹以要挟家长。
面对以上情况,我们最常见的父母的做法是“威逼”或“利诱”的方式。要么强制对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的威严下听话照做;要么利用“诱惑贿赂”的方式,让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听话照做。但这两种方式弊大于利:容易形成巨大的副作用、容易反弹,日积月累孩子会变得更加“叛逆”。比如,用强制的方法不让孩子玩手机游戏,那么他会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父母不在场的时候,孩子甚至变本加厉更加沉迷游戏;还有用贿赂的方式让孩子写作业,那么孩子对学习本身就不会产生太大兴趣,孩子们更关心的是得到奖励。
“威逼”、“利诱”这两种直接控制孩子的方式,只会起到短暂效果,是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不能从内在唤醒、改变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而孩子未来一生的成长,取决于内在动力、自觉自愿的探索和兴趣。所以,父母真正要学会的是如何引导孩子产生自觉自愿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就是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自由的去发展。

父母关键要做的就是“引导与自由”、“控制与自觉”关系的处理。“引导”“控制”孩子的行为,主要是控制孩子的“环境”和“身份”,创造出一个我们要引导孩子发展方向的场景。或给孩子一个场景身份,让孩子自觉自愿的去做事,而不是直接命令控制孩子具体的行为。比如父母喜欢读书,孩子自然对读书有兴趣;逼着孩子好好吃饭,不如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
大人的行为模式也是如此。我们一起思考一下:逛超市时,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买了很多本来不在计划内的东西?那是因为商场舒适的购物环境、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感觉舒服自在,有购物的冲动与欲望。其实,这些都是从“人性”出发,把“控制”与“自由”各安其位。越是想要强迫顾客消费,顾客越不买账;越是创建人性化的购物环境,顾客越会不自觉的买更多。
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要傻傻的做那个强迫孩子买账的“销售员”,而是做一个良好教育环境的创造者。让孩子从被动的指令“接受员”,转变为主动自由探索的“参与者”。

总之,孩子的一生是孩子自己的比赛。父母要学会“控制”环境、转变孩子身份,引导孩子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去探索和学习,才能真正成就孩子幸福美好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