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
班级中有几个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让他们的星星之火燃烧起来,有时候甚至有燎原之势。这样的情况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初始我遇到过两三次,在不断适应和磨合后现在基本上能够控制住场面,但多是表面平静,内心其实已经早已波澜起伏。初次遇到俩孩子在上课时打架的情况,我脑袋一时空空的同时还有一丝害怕,害怕事情得不到解决,矛盾得不到化解,课堂得不到控制。当下我的决策当然是先暂停课堂,这样的情况继续上课那就是一个教室两个世界,庆幸当时其他孩子还比较稳定,让其他孩子静息后,还是必须要把打架的孩子给拉开,等待他俩稍微不那么较劲儿的时候,一个一个说明情况。我了解他俩,如果此刻再受到老师的批评,情绪肯定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并且会在“他先打我的!”和“明明是你先打我的!”的争吵里进入死循环,所以我采取自己讲故事的形式尝试让他们在为自己辩护中平复心情。这样的方式目前看起来还是比较适用于大部分发生矛盾的孩子的,下课后或者其他非上课时间,单独再聊再分析再批评。这是我的课堂,必须由自己来掌控,我其实心里是非常依赖班主任的,但是行动上我努力理智地对待,尽量不在自己的课堂上去找帮手,这样的结果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不过,必须要做的是事后和班主任的沟通,我认为必须要让班主任知道这件事和当事人,让孩子的言行痕迹留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
「一日常规」
说到一日常规,细节太多,我想谈一谈关于收发作业的现状和思考。就目前情况来总结,我们所看到的问题主要有:科任老师收作业时间和班主任早读安排产生冲突;每位老师收发作业方式不同,导致学生理解混乱;个别学生长期在全班统一收作业之后才到教室。暂时讨论到的解决方案包括班科沟通,统一学生早上到校交作业的习惯;针对个别迟到的学生,班科沟通之后再家校沟通。
「家校共育」
关于家校共育,我们常常最先想到自己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方式,其实班主任与学科老师的合作也是家校共育的一个最强辅助。就我而言,其实一开始是出于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每次在与家长沟通之前我会先和班主任确认一下孩子的具体情况,包括这件事情本身的重要程度、真实程度以及班主任是否已经和家长沟通过了,沟通到了什么程度等等。这样我才更有谱地做我该做的部分。慢慢地,我和班主任之间也形成了默契,发现孩子的特殊情况平时也会相互交流,这样以来,我对孩子的了解不只是从我的单独的视角去看待,而是有很多方面的了解,更全面的考虑,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也更具有说服力。
「主题活动」
活动是学校的主要特色之一,我们常常调侃,能上完整的一周课实属不易,不过换一个视角来思考的话,活动也是课程,但这门课程有别于通识课更多面向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活动面向的第一面首先是老师,从计划到实施,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是艰难的,是需要有系统的,是需要有首尾呼应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我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执行者的存在,我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接收信息并理解信息然后再确认自己的责任,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做为科任老师,我认为是必须和班主任通气的。在校级层面的引领下,我的位置最重要的是从班本层面确认任务。我和我的班主任在这一点上其实每次活动都会提前沟通,工作是做了,但自我认为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比如具体到时间点和负责人群,我们更多的是讨论好应急方案,未雨绸缪的工作如果再辅助一下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