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既不是二次元动画迷,也不是民乐迷,只是一个来自三次元的普通人,喜欢《闪光少女》是因为它的确打动了我,片子很青春!
国内到底有没有自己的青春片?提起青春片,我脑中全是台湾电影,像《蓝色大门》《听说》《我的少女时代》《九降风》,干净、有一种与台湾人气质相符的温柔力量。而国内的青春片,则在我的成长中保持一种空白,虽然也看过一些热映电影,像《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但每次看完几乎都觉得莫名其妙,难以产生共鸣,但这次在《闪光少女》上,我体会到了久违的青春感,它简单、纯粹(纯纯的难免也蠢蠢的),天真,有鸡血,有执着,有失落,有争吵,有哭有笑。一个普通的不再年轻的三次元89年中年妇女,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共鸣。
这部片子讲的内容很简单,由一个弹扬琴的女生陈惊爱上了学西洋乐的男神学长为起点,讲了民乐和西洋乐之争,同时,这中间有又爱民乐又爱二次元的人物设定,也有默默守护女主的男同学的设定。
因为有民乐和西洋乐之争,且在这部电影里民乐算是主角,所以我看到有网友评论说“这部电影看了让人想入党,太红太正”,似乎在指责影片写民乐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不然,我觉得这部电影根本不是在做比较,谁更厉害,虽然有一场激动人心的民乐和西洋乐大战,但我认为这部电影从头至尾都在讲的是,保护自己喜欢的东西,只是这部电影想保护的恰恰是民乐。
影片中有一个小细节,二次元少女樱仔喜爱写作,每天记日记,写诗,日记本被西洋乐捡到后,受到嘲笑。陈惊站出来威胁她们要折断她们的琴杆,她们吓得赶紧归还樱仔的日记本。陈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想珍惜的东西,想要表达情感的方式,何必要去嘲笑别人。
我觉得这是影片的用意,包括最后结尾的萤火虫出现,点题了《闪光少女》的片名,大概就是在说,微弱发光吧。
另外,有人说这部电影太鸡血,我觉得奇怪了,青春再不鸡血难道要到中年鸡血吗?鸡血的话,是有像千指大人这种坚定的爱着二次元爱着民乐并做的很好的人设,但影片也有像陈惊这样,妈妈让她学扬琴她就学扬琴的“随便的人”,大声喊出,我就是这样随便的人,世界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我就是这样。所以,我不认为这部片子是奋力地给大众打鸡血,而是提供一个机会,让每个人都思考,“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十年中都做了些什么?我喜欢什么呢”这才是青春片,青春中很重要的东西是热情、鸡血,但同样也有大片的迷茫。正如男二油渣在父母要让他出国时,他坐在一群大声读英语的同学中一脸迷茫的眼神。
说到油渣,这可能是我在《闪光少女》里最喜欢的角色了,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同学。油渣的可爱也许要过了青春这个年纪才能明白。我觉得片子的很多细节都非常真实动人。油渣和陈惊在公交车上那一幕,陈惊头靠在公交车玻璃上睡着了,坐在后座的油渣怕陈惊的头靠疼了,轻轻挪动她的头,把自己的手垫在玻璃上。这个,真的发生在我身上,而当年坐在公交车后座的男同学正是来陪我看电影的男朋友。
《闪光少女》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比如让演员直接讲出目前流行的网络化用语,“平胸差评”“穷的吃土”“收下我的膝盖”“在二次元的世界里,颜值才是正义”,当这些平日里你熟悉的词语出现在影片中引发全场阵阵爆笑,一点也不尴尬,我觉得这是很难得地方。当然,片子也有很多缺点,比如每个人物都不够丰富,有一些脸谱画,特别是表现二次元的地方,看完可能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痴迷二次元,也会觉得有些夸张,但这些都无法掩盖这部电影的本质的优点。
我也看到一些评论中这部电影最后偏离了民乐主题,故事结尾不知道在讲什么。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觉得民乐、二次元、以及影片中的爱情,像是散落的珠子,主人公陈惊是串起这些珠子的线,而串成后这部电影就不再是单独珠子所表达的意义了,而是代表了这部电影最想表达的东西,那就是青春。坐拥青春的时候,你喜欢什么就应该坚持做什么,喜欢什么就努力抓住它,如果不被人理解,就尝试去被理解,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负责。喜欢西洋乐也好,喜欢民乐也好,喜欢二次元,还是做一个神经大条随便的人,你应该做好自己的选择,然后像萤火虫一样开始发出自己微弱的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