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831588/dfbca3438bc99590.jpg)
人活于世,终将何去?固有一死,妇孺皆知。我对生命归宿的态度一直很消极,直到参加完老俞的葬礼,思想才彻底转变。
老俞是我教练技术班的同学,后来成为平台导师。他是我的兄长、益友,我的智慧库。无论是家庭、公司还是个人成长遇到了困惑,我总能从他那里找到方向和力量。
去年年底,他去世了,40周岁,肝癌晚期。葬礼在他老家湖北荆州举行,当天去了三百多人,大多是他的学生。
“苍天无眼英年早逝”“俞导一路走好”……各式白色条幅挂满了老宅子的每一个角落。塑料充气棚里站满了人,中间停放着躺着老俞的玻璃灵柩——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已经到来。
他的未婚妻,倚在棺材上,无限眷恋地盯着老俞的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老公,你睁眼看看我,媳妇儿就在你身边,你别怕!”她已经六天没有合眼,一直握着老俞的手陪在他身边,到装棺时,老俞的身体还没有变僵硬。
棺材头部坐着老俞的母亲,一手撑腰,一手抓向只有咫尺之遥的儿子,瘪着嘴巴念叨着什么,一刻也没有停止,两位本村女性欠着腰扶着她。我只听懂了一句:“今天你走了我们哭,以后我们走了,谁哭啊……”
遗体告别仪式上,老俞的父亲最后走过去的,他站在儿子遗体面前,试图说些什么,却什么都没有说出来,将近三分钟时间,他一直在抹眼泪,前胸的灰色外套湿了一大片。
安葬完老俞,我久久不能释怀。在回京的列车上,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出现老俞父母的影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是痛不欲生的痛。五年前,他们用同样的方式送走了他们的女儿,也是肝癌晚期。而他们,只有一双儿女。
我意识到,虽然死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活人的路还很长。生有先后,死当亦然。人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还有责任和担当。
很小的时候,母亲总对我说,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离开这穷乡僻壤,去外面生活,去哪里都行。我说我哪里都不想去,学完了还回来,我喜欢这里的青山秀水、茂林修竹、桃红柳绿。这个争论持续了多年,无果。
后来,我还是去了外面的世界。慢慢的我才明白,母亲是让我远离这常年皮开肉绽的艰辛,去外面寻找轻松一些的活法。而我,走过万水千山,依然更爱故乡的山山水水。
妻子是城里女子,每次跟我回老家,她总是历经梦靥一般。看见无边的黑夜,她就会想到恶鬼出没;无边的草丛里藏匿着毒蛇和巨蝎;黄昏里的猫头鹰,在呼唤早夭的儿女……她哪里知道,这一切在她眼中险象环生、心惊胆战的事物,在我眼里,都是诗呢!我俩的交集,不在这里。
女儿则恰恰相反,她热爱乡村,每次回来都兴致盎然,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牛为什么要叫,是不是想妈妈了?羊群里为什么有黑羊?公鸡为什么不生蛋?菜园子里为什么那么臭?刮风时树为什么要跳舞?……她能坐在地上,和狗说一个小时话;一堆羊屎,她能玩半天,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挖泥土,撒沙,不知疲倦地奔跑……
其实,她并不是奇怪的存在,只是更热爱生命和自然罢了。她虽然享受着现代化的美好,却是无根的海藻,她要在大城市里生活,那里有更光明的未来。于是我和妻子商量,每年带她回农村住一阵子,让她吸嗅泥土的芬芳。我和女儿,说不上来谁比谁更幸运!
我用自己的方式,去贴近着她们。我明白,人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还有爱和包容。
城市里的霓虹灯依然璀璨,汽车的行进依然迅疾,行人的脚步依然纷乱……而我,唯恐跑得太慢。生命的圆满,不是呆在起点徘徊,而是从起点回到起点,这生命之圆里,还有价值和梦想。
梦乡里,时常出现蝉噪蛙鸣,雨坠风吟,云过掠影,雁过留痕……我何曾远离?那绵延青山下的红土地,必定也有一洼,是属于我的吧!
网友评论
一段时间后重新看此文,愈发沉重悲凉
感谢楼主,写的很好👍👍👍
外面的世界在美好,踏上家乡的土地总有一种被拥抱的感觉
学习你的畅想,学习你的深沉。
更没有死的随便和洒脱
附着爱而生
饮食爱而活
恋着爱而走
留守爱而安
虚华似可贵,躯壳没价量。钱币可游走,腐骨一棒灰。
落叶归根,方得始终。
看到后面略微释然,人这一辈子不容易,不管为谁,都要照顾好自己!
看到一个美好的,热爱生活的灵魂
为爱和包容👍👍👍
这句话很经典,说得太好了!✍✍✍👍👍👍🙏🙏🙏☕☕☕🍻🍻🍻🍻
最难过白发送黑发,最赞同对孩子的养育。
今听君一席话,胜过读书无数。
从起点到起点,价值和梦想铸就了不同的人生。
满满的正能量,句句暖心。
应为"嘴巴"
她就就会想到恶鬼出没;
多个"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