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民国诗人、散文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师从梁启超,与闻一多、郁达夫、胡适、林长民等学者社会名流交好;同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尔、罗素这些响当当的人物颇有渊源;与三位才女林徽因、张幼仪、陆小曼的感情纠葛亦是被世人关注。
对于这样一位奇才,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会有所提及,但我对于他的所知总是十分片面,没有完整的印象。最近翻阅了数本关于他的书籍,对他的生平,情感和文学功绩总算是有了大概的了解,现整理如下。
一、徐志摩的出生与求学
1897年1月,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的硖石镇,取名为章垿,小名幼申。他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的首富,长期担任当地商会会长。对于儿子,徐申如像呵护一块宝玉,不仅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和无私的爱,更提供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从四岁起,徐志摩便入家塾开蒙,1907年,进入硖石新开办的开智学堂读书。1911年徐志摩从开智学堂毕业后,考入全省最有名气的杭州府中学堂,自幼被称作“神童”的他次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一直担任着班长。
1913年徐志摩在校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这一篇文章被前来视察的张家璈发现,十分惊讶他的才华,这次赏识便成就了徐志摩的第一次婚姻。
中学毕业后,徐志摩先是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又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就读。后来,因北洋大学并入了北大,1917年他又回到了北大。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便是“拜师”。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励介绍,徐志摩于1918年夏,拜到了梁启超的门下。从此,在梁启超的影响下,徐志摩的人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梁启超的建议下,徐志摩于1918年8月赴美留学,航行中他撰文《民国七年八月十四日徐志摩启行赴美文》致亲友,这篇文章中他开始署名徐志摩,这正是从徐章垿到徐志摩名字的变化。徐志摩满载着抱负进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此时他的抱负是在中国未来的政治经济大舞台上大显身手。
在美国,徐志摩不断奋斗,勤学自立,一方面广泛的学习,选修了很多课程,如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等,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此外他还尝试打工挣钱,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一等荣誉学士学位。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当时正值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徐志摩也加入到了留学生的各种爱国活动中。1920年9月,徐志摩完成硕士论文《论中国妇女的地位》获得了硕士学位。
徐志摩十分崇拜罗素,近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师从罗素,他放弃即将到手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于1920年9月20日去横渡大西洋去往伦敦,但当他于10月满怀希望地抵达伦敦大学时,罗素已经被康桥除名,离开英国去中国讲学了。失望之余,徐志摩不得不就读于伦敦大学的政治经济学院。
英国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之下,徐志摩结识了一批留英的中国学者和留学生朋友,如陈惜滢、章士钊、陈伯通、林长民、傅斯年、刘半农等;还结识了不少英国作家、文人,如威尔斯、狄更生等。同时,罗素结束访问回到了英国,徐志摩迫不及待得与他联系,并如愿以偿地见了面,从此徐志摩成了罗素家中的座上客,罗素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个人魅力都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与这些著名人士结识,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年11月写给父母的信件中,他欣喜地报告:“儿到伦敦以来,顿觉性灵益发开展,求学兴味益深,庶几有成,其在此乎?”
1921年春,在狄更生的引荐下,徐志摩获得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旁听生资格,接触到了对其影响一生的剑桥,从此中国文坛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
1922年七月,因为与林徽因恋情的缘故,徐志摩结束了留学回到了北京。至此,徐志摩的海外求学生涯结束。
二、徐志摩的感情纠葛
前妻张幼仪
1913年,徐志摩就读于杭州府中学堂,他的才华被张家赏识,于是托人向徐家结亲。父亲徐申如非常愉快地应下了这门婚事。这一年徐志摩16岁,张幼仪13岁。
张家是上海宝山一带的名门望族,在金融界和政界都有很深的背景,张幼仪是不折不扣的名门闺秀,因为兄长对徐志摩的认可,张幼仪尚未成婚便对未来夫婿充满了好感与崇拜。可徐志摩并不十分认可这桩由父母包办的婚事,碍于各类现实原因才勉强接受。
1915年10月,二人在硖石商会举行了隆重而时髦的新式婚礼,各行各业的名流大亨都被邀请到场;张家为了给张幼仪采购体面的嫁妆,更是特地派人去到欧洲采购。这场隆重的婚礼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成为美谈。
婚后张幼仪便辍学在家侍奉公婆,协助徐申如管理产业。徐志摩则继续回到北京继续求学。1918年,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第一个孩子阿欢(徐积锴)出生。1920年,在英国求学的徐志摩请张幼仪到英国伴读。1921年,张幼仪无意中看到徐志摩与林徽因的交往信件,得知了二人的感情。这一年已经怀孕的张幼仪去到德国留学,并于1922年2月生下徐志摩的次子彼得,同年三月,在吴经熊、金岳霖的作证下,二人正式离婚。
张幼仪是个坚强的女子,深得徐家人的喜爱,离婚后仍被徐申如认作干女儿留在徐家帮忙打理产业。她经营服装公司,接办女子储备银行,抚育子女。徐志摩去世后还促成《徐志摩全集》的出版,深得徐家人和后代子孙的爱戴。
知音林徽因
1920年,徐志摩在英国结识了林长民和他的女儿林徽因。林长民落拓不羁、不拘一格的名士派头与徐志摩洒脱自然的个性十分吻合,二人很快成为了忘年交。康桥的自由灵动赋予了徐志摩心智的启发,更使他成为了一个更加追爱、自由和美的人。初见林徽因,徐志摩就爱上了这个年仅16岁,貌美如花、蕙质兰心的女子。
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1922年他毅然远去德国同张幼仪办理了离婚手续。当他办好离婚回到英国时,林徽因竟已在几个月前和父亲回到中国。徐志摩为追随她的脚步,结束留学亦回到了中国。但到北京后,得知林徽因已于自己老师的儿子梁思成订婚,他非常苦恼却不曾放弃,他在文中写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梁思成同去美国留学,徐志摩十分痛苦,亦慢慢理解了林徽因对盲目的爱情和现实生活的选择。他们没有成为恋人却成为了一生的知己。
1922年,二人代表新月社一同接待了诗翁泰戈尔,并留下了被后人珍视的三人合影。
1931年,徐志摩不幸飞机失事结束了短暂而精彩的一生,林徽因为其写下了《悼志摩》和后来的《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纵观二人的人生,若非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迈入文学道路的;而反过来,与林徽因的感情经历是徐志摩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深深影响了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轨迹。
交际花陆小曼
陆小曼,名眉,江苏人。与徐志摩结识时,年仅22岁,是北京交际场合的大明星。陆小曼家学渊源,从小就学系琴棋书画,精通英文法文,她在作画、唱京戏上亦十分有造诣。
徐志摩是在北京六安国饭店的舞会上认识师兄王庚的这位妻子的,初见陆小曼,徐志摩便心生好感,邀请她与自己一起跳舞。
徐志摩兴趣十分广泛,而师兄王庚则专心于工作和学习,故徐经常邀约陆小曼一起游玩,二人随着接触机会的日益增多,感情变得亲密无间。沉浸在这段感情里的徐志摩有如神助的创作了很多美妙的诗篇,比如《春的投生》、《我有一个恋爱》、《多谢天》等。
他们的恋情传开后,徐志摩借出国拜访的机会一来躲避风头另一方面也认真审视了自己的情感,回国后,他决定再次追寻爱,他给陆小曼写信道:“来,我的爱!快宣告你的决定,让我们的爱获胜;我们不能总是受委屈,蒙羞辱。”陆小曼被徐志摩的真情打动,经过全力艰难的争取,最终得以和王庚离婚。
徐志摩的父亲因为他与张幼仪的离婚,又爱上了有妇之夫,非常气愤,父子关系十分僵硬。但徐志摩为了所爱,冲破了阻碍,于1926年10月在北京同陆小曼举行了婚礼。
婚后,二人回到了上海,但由于陆小曼不被徐家人接受,加上战乱,二人决定去上海。失去了父亲的资助,徐志摩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为养家糊口,无奈之下,徐志摩只得往返于各个大学过上了教书匠的日子。相比之下陆小曼对上海的社交生活如鱼得水,经常参加上海的各类戏剧组织,结识了许多朋友,很快陷入了上海纸醉金迷之中。陆小曼的生活十分奢侈,平日家里有私人汽车,有司机、厨师、男扑、贴身丫头,不仅如此,她还吸上了大烟。
徐志摩见陆小曼每日花钱无数,任性娇惯,尤其是她还吸大烟,更让他觉得妻子堕落了。当时他每月的收入十分可观,可依旧抵不过陆小曼的花销。一方面家庭的开销让徐志摩痛苦不堪,另一方面陆小曼同生活也让他十分困惑,痛苦纠结之下,徐志摩决定前往欧洲散心。
1928年6月,徐志摩同好友先去往日本,再到美国,又转到欧洲,回来途中还去印度看望了泰戈尔。徐志摩是个积极向上的人,旅途上他不断地给陆小曼写信告诉她旅途中的情形并劝她振作起来。几个月后,他充满希望地回到上海,本以为情形会发生改变,却发现还是自己走时的模样,内心十分痛苦。
由于一些原因,徐志摩被上海光华大学辞退了,他决定联系胡适回北平教书,想借此和陆小曼分开一段时间,让自己喘口气。11月初,陆小曼催他南返,徐志摩迫于经济拮据,于11号搭乘张学良免费的飞机飞抵南京,在南京上完课后赶车回到上海。13好徐志摩一进家门,便因家庭开销的事情与陆小曼吵嚷起来,徐志摩出走,第二日搭乘邮政飞机飞往北京,就这样不幸发生了……
徐志摩的意外去世,使陆小曼在堕落中逐渐清醒,后半生在悔恨思念中黯然度过。
三、徐志摩的文学成就
离开美国去到英国,是徐志摩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徐志摩的文学之路是从康桥开始的,康桥的灵性和林徽因的爱情,激发了他的文学天赋,在这里,他开始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他自己描述“整十年我吹着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诗情如山洪爆发,一发不可收拾。离别康桥之前,他满怀着感情写下了小诗《再会吧康桥》。
1922年七月,离开英国之前,他与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尔会见,他们共同探讨了苏联文学和中国新文学,这次交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曼殊斐尔逝世后,徐志摩为其作诗《哀曼殊斐尔》,并将她的作品译注成《曼殊斐尔小说集》。
8月徐志摩回国后,应梁启超长子梁思成的邀请赴清华大学文学社演讲,开始了回国后的艺术生涯,他开始勤奋写作,四处投稿。
1923年1月,徐志摩开始在众多报刊上接连发表了许多诗文,尤其是《康桥再会吧》这首清新的小诗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徐志摩开始声名大振。
在梁启超的帮助下,徐志摩搬往石虎胡同七号松坡图书馆居住,任该馆英文干事。凭着热情、真诚及极具气场的组织能力,很快徐志摩在石虎胡同七号聚起了一批社会名流和学者,如梁启超、胡适、林长民、丁文江等,后来在徐志摩和胡适的努力下成立了“新月社”。作为文坛的新星,徐志摩直接进入了主将地位,其创作的骁勇之势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新月社从成立到逐渐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社团,这中间。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核心领袖,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派”的鲜明特征,这也是徐志摩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1924年新月社邀请泰戈尔来华访问,徐志摩主要陪同,并因此与泰戈尔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还陪泰戈尔去到日本,期间完成了对中国新诗颇有影响力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沙扬娜拉十八首》,其中最后一首《赠日本女郎》经久不衰。
1925年,徐志摩接手了《晨报副刊》——新文化运动时期影响较大的报纸副刊之一,由于他的影响,投稿的阵营里朋友名家甚多,梁启超、赵元任、郭沫若、胡适、沈从文等纷纷投稿。徐志摩眼光独到又前卫,自他任主编开始,《晨报副刊》从版式到内容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他在这份报刊上用尽心思,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对社会的理解和文学造诣。
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之时,主办晨报《诗镌》,一起参与创办的还有闻一多、朱湘等。《诗镌》共出版了11期,无论是在诗歌形式还是内容上,对中国新诗的发展都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1926年六月,因闻一多南下,《诗镌》停刊。
与此同时新月社加入了三位对于国剧有很大作用的成员,徐志摩一有机会就和他们探讨振兴戏剧的问题,共同倡导戏剧文化追求戏剧艺术。于是1926年6月17日,《晨报剧刊》问世。《剧刊》从创刊到终止,一共出版了十五期,徐志摩的《剧刊始业》《托尔斯泰论剧一节》等文,都集中体现了他对于戏剧的艺术追求。
徐志摩主持的《诗镌》和《剧刊》,虽然都很短命,但在新诗史、戏剧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1927年,由于国民军北伐,局势混乱,北京的学者教授们成群结队南下,一时间新月社的成员门又在上海相聚,以胡适和徐志摩为中心,开办了“新月书店”。书店开办后,出版了一批很有影响的书,自1927年至1933六年时间里,出版了百余种书,在当时上海出版界已算是小有成就了,徐志摩的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自剖》、和陆小曼合著的剧本《卞昆冈》都是由新月书店出版发行的。不久后,这批人又创办了一个刊物,名字就叫《新月》。。
新月创刊后,徐志摩又一次“露棱角”,他执笔写下了发刊词《《新月》的态度》,在掌刊期间,他对社会问题还很关注但对政治失去了热心,更倾向于立足文艺,在办刊思路上,和胡适、罗隆基等人有了分歧。《新月》2卷6期后,徐志摩便辞去主编工作。但他仍继续为《新月》供稿,发表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1931年,作为《诗镌》的延续,他和陈梦家等年轻诗人筹办《诗刊》杂志,期望创造一个诗歌的纯文学刊物。徐志摩一共主编《诗刊》三期,不幸在11月空难去世,他的弟子陈梦家主编完成了《诗刊》的第4期《志摩纪念号》,至此《诗刊》终结。
自与陆小曼移居上海后,为贴补家用满足陆小曼的奢侈生活,徐志摩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吴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此外他还为中华书局选编文学丛书。1928年,为生活内心十分苦恼的徐志摩就曾开启过一次环球之旅,在美国,于母校缓缓的康河水旁边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但这次出行并未让徐志摩面对的情况有所改善,只得继续在生活中忙忙碌碌。
1931年,对生活感到沮丧的徐志摩决定到北京找胡适,同年11月,他乘免费的飞机往返于南京北京的途中不幸坠机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一颗文学新星就此陨落。
林语堂评价“志摩,情才,亦一奇才也。”24岁前,他志在政治经济;24岁后,经康桥启发了灵性又开始在文学道路上迈进。无论在中国美国英国,徐志摩始终勤奋好学乐观积极,他传奇的一生亦是奋斗的一生。
在学业上他竭尽全力,在感情上他追求自由真诚,在文学上他精益求精,他为人真诚洒脱,时刻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徐志摩的一生短暂而精彩,曲折离奇却又积极上进,给人以鼓舞。
正如他诗中描述的那样,“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无论何时,徐志摩都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方向,在中国的文学道路上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