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弟是开着他的桑塔纳回来报到上班的,整个宣传部也只有一辆车,管委门前总共没有几辆车。他是个人开车上班的第一人,有点抢眼。尽管原单位让他继续使用他一直的配车,但他还是很快还回去了。
单位比较清闲,文化稽查无硬性任务指标,(弟妹还未调过来),刚好让他有时间回家帮母亲收拾整理满屋子的东西。用他的巧手把卫生间和厨房再扩容,买了热水包与暖气片相关联,母亲冬天在厨房便有了温水可用;在卫生间的小窗户上嵌进玻璃隔板,随手用的沐浴露,洗发液,香皂,擦脸油等,都有秩序的排队守位。这看起来容易,那可要一点一点用凿子刀子做出沟渠才能完成的。他还把父母的床装了弯弯曲曲的管子,冬天就变成了暖床。弟弟叮叮噹噹干活儿的声音,在母亲心里那是最悦耳的音乐,看着心爱的儿子忙活,她想帮忙,却一点儿也帮不上。不断的感叹着:″哎呦,真巧,没有不会干的"。
上班时,中午弟弟到食堂吃饭,早晚饭母亲都会变着花样儿的做。当然最拿手的还是引以为傲的自称比面包好吃的大馒头、手擀面,还有大锅炖白菜。那确实好吃,没吃过比母亲做的更好吃的馒头和炖白菜。直到现在,我和弟弟还是怀念母亲的馒头和炖白菜。如果说妈妈的味道,这就是。
自弟弟七七年上学离家后,这段时间是父母单独与弟弟同住的唯一,也是最惬意的时光。弟弟住东臥,父母住西臥。弟弟回来之前,父母各居一臥。母亲不能忍受父亲的呼噜声,为了儿子,她什么都可接受了。早晚饭三个人同桌,每餐都认真的做,早上也炒热菜,不再像两个人时能糊弄就糊弄了。
母亲常常是笑眯眯的瞅着儿子吃饭,并且吃的越多越开心。弟弟小的时候生活困难,吃糠咽菜亏欠了很多。母亲能有机会再给儿子做饭,并且想吃什么有什么的生活状态下,大鱼大肉日常,饺子面条随时。弟弟愿吃肉旋饺子,那是贫困年代留下的念想。母亲其时是带着补偿的心理为儿子做饭的。饺子馅儿只剁上两根葱白,真正的肉旋儿饺子,吃的过瘾,看的更过瘾。母亲心里认为这就会把小时候缺的补上了。
有时弟弟会带父母出去转转,周边的风景,开发区的变化,因为弟弟的到来,让父母有了直观的认识。弟弟是最好脾气的孩子,从不对父母发脾气。用母亲的话说,每天进门都是唱滋滋的。"同志们好",是进家门儿挂在嘴边的第一句话。他喜欢唱歌,八大样板戏,哪个戏都有熟练的唱段。李玉和《临行喝妈一碗酒》,杨志荣《打虎上山》都是有板有眼的。还有冰山上来客的插曲,还有友谊万岁的唱功,可谓了得呢。他每次给父母唱都很认真,唱完了还会调皮地问:"说实话,唱的怎么样?"母亲当然会说:"俺大儿唱的好真好听啊"。"嗯,说的是实话,要不要再唱一段儿?"这时的弟弟完全成了他妈的儿子,甚至还有那么点儿上中学时的小样。母亲此时是陶醉的,是满足的,是无与伦比的幸福的。
母亲那时七十四五岁了,比我现在还大两岁。我如今的年龄,能理解当时母亲的心情。弟弟是她的眼睛(我们老家把金贵的人或物比如为眼jing,是睛还是晶或是精,至今我也没弄明白, 那音调儿和音色都不是四声里的),是她的命根子,同时也让她引以为傲。儿子有出息,关键是孝顺,在村里时谁不羡慕?在小区里邻居们谁不夸奖?
在三个人的世界里,其乐融融,愉悦四溢。母亲一辈子的苦熬,一辈子的刚强,在这段日子里,全部冰消雪融,像是一股暖流,温润身心。那是母亲此生最美好的一段日子,没有之前,也没有之后,恰好的那一段。
为此,我非常的感激弟弟,尤其是当下写这些字的时候。弟弟温暖了母亲,也温暖到了我。他给予母亲的,是我所不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