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短视频时代,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声,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口,声音便能左右他人的情绪?
为什么有些歌手“唱得比说得好”——唱歌好听,说话却不好听?
为什么邀请来做讲座的专家明明很有思想、很有分量,但听众一开始伸长脖子听,没多久就渐渐松懈下来,求知的眼神也渐渐失去光彩?
如果说人类的思想具有能量,那么传递思想的声音,究竟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我们每天说话的声音,既平常,又复杂,研究手段越先进,似乎越不能确定已经完全理解了它——声音,
微信语音、视频聊天、线上听书、TED演讲、商业演出、年会朗诵……随着声音在生活中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我们对声音美化的诉求也越来越多。
声音美感的传递很奇妙,人对优美动听的声音有着天然的好感。
从古希腊人推崇的音乐艺术教育,到中国三皇五帝留下的先王之乐、《尚书·尧典》中舜命夔“典乐教胄子”、周代“制礼作乐”治国教民……无论中外,其目的都在于将人“美化”和“培养人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形貌莫外乎声音”,声音是你递出的一张名片,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认识你。
犹如沙哑暗沉的声音给人以年老无力之感,清脆明快的声音给人以活泼的青春气息,声音就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声音的高识别度,意味着别人一听到你的声音,就知道是你。
有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彼此的最初感知由三部分内容构成:视觉感知、声音感知和内容感知。其中,视觉感知占55%,声音感知占38%,内容感知仅占7%。
这意味着,当你说话时,声音这张名片可以成倍数地提升或拉低你的形象。声音的修养,随时随地将人从粗野而凡庸的生存之域提升到美好的境界。
声音,不只是声波的物理现象,不只是来自我们的喉咙,也是心灵仪态的呈现。
很多人认为“声音是天生的,怎么可能改变呢”,其实不然。
撒切尔夫人天生一副细高的小嗓,她和她的竞选团队都认为这样尖厉、脆生生的高音,听着无力,让人不安,代表不了大英帝国的形象。
于是团队请了专业人士教撒切尔夫人如何发出理想的声音,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声音。
通过改变之前养成的发声习惯,学会用中低声区说话,增强胸腔共鸣,把握好节奏,保持口齿清晰,竞选之前加紧训练,“铁娘子”终于如愿以偿,以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所以,经过科学的训练,说话的声音是可以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