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传闻
这些 ——
这些传闻,有些是我从一本旧书摊上淘来的、岚城本地的怪谈上看到的,有些是道听途说来的,真实性不大,你当作神话故事听听就好,不必在意,也不必相信。
要说起咱们岚城和青鸾鸟的渊源,还得追溯到几千年前那个时候。
那时,人们普遍信奉神明,尤其是本土地方神,诸如城隍神、河神、福德正神,虽然地位不高,但对于老百姓而言,既接地气又神通广大。
而传说中的神明也没有辜负百姓的崇敬,岚城里里外外风调雨顺,条件在那个时代甚至超越了许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甚至还有很多外城的人慕名而来,借着岚城的好风水在此扎根。
“可是,后来。”池彦喝着茶,替她接下了话。
江喆点点头。
岚城的兴旺持续到了,嗯,大概九百年前吧。
九百年前,不知道怎么回事,大概是哪帮孽畜惹恼了老天爷,老天爷下了天劫。
“天劫?”
是,天劫。
据说那时正巧碰上三伏天,却没有一丝三伏天的模样。城志上记载,当时“雪成团下,天寒地冻,出手即僵”,人站在雪幕中在冻死之前就已经窒息,粒谷不结,井水冻得像磐石。饿死的、冻死的人,堆成了山,尸体在零下十几度的空气里很快结成坚冰。哪怕是在屋子里,裹着几层棉被,烤着炉火,也驱不了寒。
人人都说,岚城躲不了这一劫。
不知道是不是冻疯了,开始有人惊恐万分地告诉别人,自己看见了异像 —— 一只青翠的巨鸟。
开始,饥饿与寒冷让百姓失去了对“异像”关注的闲情逸致,人们依旧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所剩不多的口粮和暴雪连天的气候上,直到 ——
“越来越多的人,都看到了‘异像’。”
她轻轻叹了口气,韶艳的桃花眼漾起细细的涟漪,脑袋几乎要埋入杯子里。
“你怎么知道?”江喆看了看她,有些惊讶。
“我看过那么多遍的《岚城志》,也不是白看的吧。”
是的,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青翠的巨鸟”。
据说,那巨鸟“毛色碧金辉映,眸似溢彩琉璃球,鸣声如箭啸雷鼓,其翼不知数千方圆”。
有文化的人,一对看《山海经》,恍然知道这是传说里的 —— “青鸞”。
后来啊,百姓 ——
闹铃的音乐声十分不合时宜地打断了江喆的叙述。
她看了看标签显示, 有些遗憾地向池彦告了辞。
“对不起,失陪了。”
“怎么了?”
“兼职。”她回应着起了身,收拾了桌上的瓜子壳,拿过池彦的茶杯漱漱口。“现在来不及了,下次再给你普及。”
“不急,以后时间多呢。要我送你吗?”
“算了吧,你那小摩托简直是肉包铁,开起来玩命儿似的。我还不如花个十几二十块钱打个的士呢。”她挎上包,抹了抹脸,叹气。“养活自己还真不容易,天天只吃一顿饭,还兼职两份工作。”
“那行吧,你慢走。”池彦也叹了口气,目送江喆纤小的身型消失在门后。
岚城的晚霞绚烂而妖冶。绸白的云层渲着妩媚的鎏金色,红日只剩一条血痕在地平线上,周围的光晕昏黄昏黄,像记忆中那位城隍神发髻上簪着的黄金钗子。
啧,又想到他了。今天已经是第十二次了。
池彦再次叹了口气,葱白的手指拿着茶杯走进茶肆的厨间,倒出来茶叶渣子,放水冲洗着。
水溅上了手链,下意识看了看,青翠的光芒刺痛了她的眸子。
蓦然地,眼泪溢了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