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论语 里仁第四》第二十五章: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所谓“德”,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这章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孔子还说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宪问》,这是在德和力之间作比较。还有,孔子的德具体讲就是指仁德,所以这章与《论语》整体思想以仁为思想的核心之核心有关,有德者就是仁人、仁者。
有时,强调什么往往就是出问题多的地方,孔子在第三篇《八佾》里重点讲述了礼的重要性,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在《里仁》篇里强调仁义仁德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当时有很多人离仁德越来越远。经济越发展,思想越多元化。
在现代社会中,有德的人也常常感到孤立。 春秋战国时代和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非常相似。经过西周时期的发展,经济、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变化,不像西周时期那么单纯、朴实。又由于春秋时经济结构的变化、税制的改革、战争失去正义,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离德离仁,追求生存、利益是主体,故而使得礼崩乐坏,社会极度缺乏道德的支撑。故圣者仍然疾呼德的重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