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国际大都市,更是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这里不仅云集了全国各地的美食,还云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为什么仍然常常被吐槽是美食荒漠呢?
我在这里生活了10多年,还是有点体验的。
在北京是能吃到各地的美食,但不一定都正宗。
都说一方水土一方人,食物也如此。很多美食离开了当地的环境、人和食材,味道就相差十万八千里。
十几年前,桂林米粉店都占领北京大街小巷,这几年却销声匿迹了,很难再现往日的辉煌盛景。仔细想想被淘汰是必然。
我刚来北京的时候,也就是2007年,曾经吃过一次桂林米粉后再也没走进一家桂林米粉店。我是广西人,从小吃米粉长大,桂林米粉也常吃,这和正宗的桂林米粉相差太远。
据说北京桂林米粉店的老板都来自于南宁天等县。他们把桂林米粉改得面目全非,已经失去原来的味道。米粉如同嚼蜡,熬得汤更是敷衍,有中药味却没骨头肉的香味。
更尴尬的是,北京多数人觉得桂林米粉本如此。舌尖中国的导演陈晓卿,在桂林街边吃了一次桂林米粉后被惊艳,直呼被北京的桂林米粉骗了多年。黄山归来不看山,从此他在北京再也不吃桂林米粉。
即使这样难吃的米粉,每天一到吃饭时间,每家桂林米粉店都是高朋满座。一广西博主透露,南宁朋友在北京开桂林米粉店,年收入30万。
从这就能窥见一斑,迁移到北京的美食,多数都是滥竽充数,即使复制本地美食到此,也流失了很多精髓。
北京本土几乎没有值得外人称道的美食。
北京地处华北,三面环山,远离大海,有小半年是冬天,因此物资不丰富,即使是几百年的皇城,自古以来就没出现过让人惊艳的美食。
闻名全国的北京烤鸭也是源于南京。据传是当时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将烤鸭的技法由南京带至北京,成为朝廷宫宴上的必备美食;豆汁是老北京居民心头好,外地人几乎受不了这味道;护国寺小吃的糖油饼,羊杂汤、火烧,门框卤煮,铜锅涮肉等当地的美食与四川、广州、顺德、潮汕等地美食一比,无论是味道和丰富程度都没法相提并论。
当然了,北京也是有美食的,只是太高冷。好的饭店和厨师只有在这里崭露头角,才能威震四方,因此这里很多有名的高级饭店。这样的美食,必须要花更高的价钱,到装修的精致的饭店里才能品尝到。
深藏在胡同主打宫廷菜厉家私房菜,预约必须提前一周,未必一定能预约到。不能点菜,厨师做什么你只能吃什么。一顿饭至少3—4千元。这样的服务,这样的价位,也只适合偶尔尝尝鲜。
在中国很多小城市本土的小吃,经济实惠,而且浓缩了本土的风味和食材,极具特色。我的家乡广西柳州就有很多小吃:糯米饭、酸野、螺蛳粉、桂林米粉、艾粑粑、卷粉、汤圆、玉米糖水、油堆、粽子、牛肉煎饼、豆腐花、牛杂串……想想我都流口水,而且不用走很远,在楼下,菜市里,在街头,就能寻觅到这些人间美味。
我在北京生活这么多么年,却很难体会到这样的幸福感和烟火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