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周三,晴,7至20度
今天图书室收到一堆的报刊杂志。杂志类的有《咬文嚼字》、《随笔》、《书屋》、《中国书法》,报纸类的有《经济观察报》、《中华读书报》、《藏书报》和《书法报》。这些刊物,整个单位可能只有我一人阅读,就算是专为我一人订阅的,公家待我不薄。
昨伊人在简书里写道,“现在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好多单位迫于指令维持一定数量的订阅,但报纸怎么送来就怎么堆放,基本原封不动”。
我可能是这世上保持读报习惯的少数人之一。行政指令订阅的报纸不读。自己挑选订阅的,基本都会翻阅。每周总会抽出一天时间阅读刊物。读过就得留下痕迹。于是,开设“碎读”,随记文摘与心得。
《咬文嚼字》杂志今年首次订阅,打开便有相见恨晚之感。作为一介书生,以为最丢人的事便是写错别字和病句,其次是语句不文。可这些是我常犯的毛病,中学阶段语文基础打得不扎实。现在虽日日读书,然因上了年纪,能记住的不多,只是过过眼瘾。年轻时读书,吸收能力强,读过便能滔滔复述。读书须趁早啊。
这本《咬文嚼字》,就像身边配了一位学识渊博却又不动声色的国文老师,他能点出常人不易察觉的小错误,而这小错误足以令人无地自容。
杂志中的文章都是针对电视、报纸、街头广告及景区碑文中别字而发,在文化场合中的无文化的现象真是比比皆是。
譬如四川省阿坝洲松潘县松州古城的城门外立有《恢复松州古城志》上碑。碑文上有段话写着“雉蝶蜿蜒”,应为“雉堞蜿蜒”。“雉”是古代城墙面积单位,长三丈高一丈叫一雉。“雉堞”是指古代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将“堞”写成“蝶”字可能是电脑输入的笔误。
除了纠正错别字,还有纠正错误的读音。譬如央视的综艺节目,有一嘉宾为显示自己有文化说:“今年正好是屈原自湛2300整的纪念。”他将“湛”读成今读音zhan四声。作者说,“湛”是沉的古字。《汉书·贾谊传》中有“仄闻屈原兮,自湛汩罗”之句。“自湛”即“自沉”,应读chen二声。
又是央视节目中,将“拾级而上”的“拾”读成shi二声。拾是多音字。把东西从地上捡起来读shi二声。轻步而上就应读she四声。所以应读拾(she4)级而上。
杂志中还罗列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xx、情绪价值、质疑xx 理解xx成为xx。
此杂志对古字追根溯源,对新词精准定义,读毕受益匪浅。我决定后半生年年订阅。
《随笔》杂志,也是思想界、文化界较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多年以前订过。今年复订。读第一篇梁衡写的《艺术随感录》。文中写道:
“音乐遵循着流体力学的原理。如水、如雾、如气、如未,能够渗到人的每一根神经。而绘画、雕塑、文字、舞蹈、戏剧等等是遵从固体力学原理。它们是固体,有体积感,用线条、色彩、平面、体积这种‘块’的力量来冲击人的感官。音乐没有‘块’的体积感,没有棱角、没有线条,只有‘无形’,如水银泻地,无缝不进。”
块状的东西,能撞击人心,也能引起抗拒。而音乐是“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在不知不觉中已渗进人的心房。这段比喻写得真形象。我会牢牢刻在脑子里。
日查:1、阅读《咬文嚼字》、《随笔》3个番茄。(番茄不是蕃茄)
2、瑜伽2个番茄。
3、摄入热量1447大卡,输出229大卡,+197大卡。减重0.4公斤。
4、手机使用时间3小时57分钟,-1小时57分钟。
附:今早晒酱肉,穿线时,剪刀戳破左手大拇指,伤口深,血流如柱。大拇指局部表皮麻木。下午上医院推拿时,问推拿医生是否需要找外科医生看看,他说,应是伤到了神经,有的人以后会慢慢恢复。那是否“还有的人”就恢复不了了。唉,真烦,我的手老是这儿伤、那儿伤,明摆着不让我干活。明天还是上门口的卫生院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