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过年,年味很重。
经常掰着手指头算着过年的日子,妈妈会给我买好看的头花,好看的新衣服,准备平时难得吃到的大餐。
在中国人眼里,“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吃的、用的、玩的、穿的、戴的、生的、熟的,各种各样的年货,只要需要,都会统统搬回家。
除夕晚上做上一桌子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着电视机看春晚,那是最大的娱乐。
忽远忽近的鞭炮声从除夕晚上,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的早上。
家里弥散着香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过年的感觉。

新年第一天会起的特别早,穿上买了好多天被叠得整整齐齐的新衣服,跟着爸妈向附近的老人、长辈们拜年问候。
不管是大人、小孩,遇到村里人都会说上一句新年祝福,如果去老人家里拜年,他们会赶紧扶起我们还没有跪下的膝盖,不让我们磕头,笑着说会磕老的。我们的口袋里装满了长辈给抓的糖果、花生、瓜子。
让小孩子欢呼雀跃的是可以拿到很多压岁钱,虽然最后都被父母以“存着以后再给你”的名义拿走。
越长大,对以前的年就越想念。
最近几年,每年的春晚节目基本上都被吐槽,越来越多人表示春晚没意思了,没有小时候好看。
春晚真的越办越差吗?
不是,是我们变了。
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里说的,“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儿女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只好年年依旧。”
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好了,想吃的东西不会再等到节日;想买的新玩具随时可以买,不用再盼着节日;想要的零花钱,父母可以随时给,不再期待压岁钱。现在也不需要特意办很多年货,因为商场全年无休,需要的物品我们可以随时买。
对于春节,我们不再像物质贫瘠的年代那样,充满了期待。现在大家坐在一起看春晚,也不过是一人抱一个手机,各玩各的。
时代,让我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容易了,可是却让面对面坐着的朋友少了交谈,我们大部分的祝福通过微信发送,没有了打电话送祝福的仪式感了。
网络,让我们浸泡在各种段子的欢笑中;专门的小品相声节目,比如《欢乐喜剧人》会满足我们对相声、小品的需求。
看的越多,越觉得春晚没意思了,不好看了,小品没新意了。
过去,我们过年是欢欢喜喜的。
现在,被叫早起床的孩子可能会满脸不开心。
今天早上,看到我的小侄子那一脸不开心,可能是被拽起床的,见到长辈一句吉祥话都不说,长辈们掏压岁钱都换不来他的一个笑脸。
虽说我们浸润在一个物质、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对春节少了盼头和期待,但必要的仪式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一对生活了很多年的夫妻,如果将一些节日和纪念日过的与众不同,让生活充满小惊喜,不至于每天的生活都是平淡如水。虽说生活终究归于平淡,但必要的小仪式会让会让生活保鲜的更长久。
我的姑姑和姑父是我们家族恩爱夫妻的典范,俩人今年都40多岁了,但每年的情人节,姑父都会给小姑买上玫瑰花,一些纪念日也要特意的去准备礼物。
有句话叫做“穷讲究”,但是生活就是要这样,再穷也要讲究,该有的仪式感必不可少,感情和生活都是需要保养的。
过年也是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