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文 | 悟恩 图 | 花瓣网
几乎每一年,都会有人感叹:年味淡了。
满大街的灯笼对联中国结,也看不到喜庆。
一桌子的美味珍馐,也品不出年味。
其实,之所以觉得年味淡了,是因为:
一,年龄增长了,期待值高了。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过年的期待感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年味在不同年龄的人眼中的浓淡之别。
孩子眼中的年,是不用上学,还好吃好喝好玩。是穿新衣,戴新帽,是大年初一至十五长辈递过来的红包。顶多在亲朋好友往来时,公布一下期末考试不是那么靓丽的成绩——之于所得,这微小得不值一提。
大人则其恰恰相反,生活不易,不由得我们挑肥拣瘦。希望通过过年,来跳脱生活的一地鸡毛,往往是奢望。
与家人共享天伦,忽然想起生活要面对的持重愁烦,这喜庆就减了几分。
与好友对酒当歌,想起工作上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这欢畅也就变得无能为力,不得不在心里补上一声叹息。
甚至于,离家闯荡一年,归家时带着空空如也的行囊,过年,更成了近乡时的情怯。
期待值越高,欲求不满的概率就越高。落空的期待投射到年的身上,就成了“年味淡”。
二,人心复杂,年被赋予的“意义”多了。
大人过的年,和孩子过的年也是不一样的。
相较于孩童的年,成人的年被赋予的意义多得多。
如一年的收获或失去,如过去365天的总结和未来365天的希冀。这些都成为过年时,藏在心底的一些小心思,或者小压力。
再加上成人世界才有的过年潜规则
——到适婚年龄未结婚的会被逼婚。
——到适生年龄未生的会被逼生。
——生了一胎但在生育年龄的会被逼生二胎。
——外出工作的会被试探赚了多少。
——体制内的会被试探有没有升官。
……
诸如此类。
年被赋予的意义越多,用来评价年味的标准越多,一项失意,几番怨怼,自然觉得过年没劲。
事实上,成人世界向来如此。只是那时候,你可能没到这个年龄,所以不知道或感受不深而已。
以逼婚为例,以前适婚青年一样会在亲朋好友相聚时被花样逼婚,婚后不生,更会被视为异类,甚至沦为街头巷尾街坊邻居的谈资,这也是事实。
过年沦为成人世界无法规避的送往迎来,甚至成了名副其实的“年关”,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三,旧的仪式感被破坏,新的仪式感在重建。
过年,过的是一个仪式感。
物质匮乏,娱乐选项少的年代,过年就是办些简单的年货,吃一顿团圆饭,然后一家大小围着电视,其乐融融地看春晚,迎新年
——这成为一代人的过年标配,也因此形成了过年的仪式。
现在娱乐项目更多了,春晚可以网上看,手机看,除了看春晚,还可以刷手游,看综艺,饮酒K歌放浪形骸……
选择太多了,原来的仪式感就弱了。
所以不是年味淡了,是原来的仪式感被削弱了,但新的仪式感还没重建,或重建了但尚未深入人心给人造成的错觉。
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社会在发展,过年的形式也变得更多样化,个性化。从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围着电视看春晚,到去餐馆吃定制年夜饭,打开手机抢红包,或者干脆外出旅游,形式变了而已。
也许,在用微信抢红包的孩子眼里,这就是年味,只是若干年后,当他们长大,技术变迁,微信式微,用微信抢红包的仪式感弱了,他们也会感叹,诶,年味都淡了。
一样的道理。
也可见,如果你拥抱并适应新的仪式感,你自然不会觉得年味淡,反而能从中品出新的年味来。
四,年味没变,心境变了。
其实啊,年味表面上淡了,实际并没有。
不是么?
如果说年味是烟花璀璨,炮竹声声,那现在大多数城市还有。
如果说年味是饕餮家宴,大鱼大肉,现在只会比以前更丰盛,更精致。
如果说年味是满大街的喜庆,那现在到处张灯结彩,满眼的中国红。
……
更有不远千里刷票返家的人们,背后承载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团圆的追求。
这些都是年味。
所以,与其说年味淡了,不如说心境变了。
就如同:有情人的情人节和没有情人的情人节,以及在意不在意情人节的人,对节味的感受自然迥然各异。
年味也是如此。它说到底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是物质与精神平衡与调适的结果——不是越有钱了,年味就越浓,也不是你的思想境界有多高,这年就过得越有滋味。
很多时候,年味只是各自的年味,而不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
所以,如果你依然愿意坐下来,看春晚,放鞭炮,用儿童的心境去看待每一年特殊的这十几天,你依然能品味到如同孩童眼中一般的浓浓的年味
——当然,有时候需要旁人的识相。如别人的不苛求,不越界。否则,你心里不痛快,过年,也会沦为令人五味杂陈的相聚。
总之,过年这事,与过日子是一样的,你需要的不是从简单到复杂,而恰恰是从复杂回复简单:你得学会降低期待,然后主动去给它赋予一些你希望赋予的意义;你得让自己重回孩童般的天真与单纯;你得适应、拥抱新的仪式感。
我是悟恩,祝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