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作家,也是历史学家。曾发表过数篇文章,写了众多小说,但是他留给历史的不止这些东西,还有他对文物研究方面的资料,知识,人格魅力。他不仅以文字征服我们,也用他个人经历来征服着我们。他叫沈从文,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人。
一位大师的一生——沈从文一位真正的“乡下人”
21岁,一个湘西出生的小伙子第一次远离故土 来到了北平城,陌生和新鲜围绕着他,这便是沈从文,来自湘西的“乡下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依旧以“乡下人”自称。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京派作家”这一词出现,这不是固定的组织,只是一些人,游离国共两党文学外的民主主义作家,这里面便有沈从文,在这个时候,他在文坛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不在是刚来城市中的“乡下人”了。
“乡下人”在当今社会是贬义词,但它用在沈从文先生便不在贬义了,这个词找到了它的归宿,因为沈从文就是一个“乡下人”,他的作品离不开乡下人,他的灵感来源于乡下。《边城》、《长河》都来源于“乡下人”。
一位大师的一生——沈从文文学大师向文物研究专家的转变
1948年这一年,改变了沈从文以后的人生轨迹。1948年,郭沫若写了一篇《斥反动文艺》的文章,发在香港的报纸上。郭沫若在这篇文章中,指责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着!在巨大的压力下,他选择了割腕自杀,谁知自杀不成,他被救活了,只是,再活过来的沈从文就不是一个小说作家了,因为他不能再写了,他写出来的东西,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
在彷徨了一段时间后,1949年8月,沈从文的关系从北大转到了历史博物馆。也就是在这里,他发现了通往世界的另一条路,文物研究。
一位大师的一生——沈从文他对文物的研究是有基础的,这就是追溯到沈从文在湖南兵营的时候了。那时他在湖南保靖,帮助军阀陈渠珍整理古籍,管理旧画、陶瓷文物,并为它们编目。以及刚到北京的时候,琉璃厂、天桥、廊房头,各处跑去欣赏古董店和地摊出售的文物,几乎成为了他日常必修的功课。到30年代,他的生活终于从贫困中解脱后,便不知节制地购买收藏各种文物。
这些经历,加上他成年沉浸在历史博物馆的学习和研究,让他成为了一位文物大师,他时常在历史博物馆里充当讲解员,那时,谁会想到他就是沈从文,那位30年代蜚声文坛的老作家。
一位大师的一生——沈从文一位历史学家的诞生
从1957年到1963年,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并且撰写出版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等学术专著。在1978年,受胡乔木的关怀,沈从文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并配了助手。
1981年,一部他从“文化大革命”前就呕心沥血的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精印出版。胡乔木致函祝贺:“以一人之力,历时十余载,几经艰阻,数易其稿,幸获此鸿篇巨制,实为我国学术界一重大贡献,极为可贺。”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空白,奠定了沈从文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代服饰学家的地位。此后,它又作为国礼,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送外国元首的礼物。
一位大师的一生——沈从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在他去世后,他的碑石正面,集其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沈从文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一位大师的一生——沈从文廖廖数行字,诱惑着我们去追寻文字背后的故事,去思索蕴涵在文字中的人生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