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陌生人第一次见面,肯定会有一些藩篱和尴尬。如果对方又是我们特别想结识的人,那么该如何破冰呢?
这层社交"坚冰",不会自然融解,一定得有人先往前迈出一步。
谁最先以巧妙的方式破除了这层冰,谁就可以率先走进对方的世界,赢得对方的信任,掌握社交的主动权。
值得注意的是,破冰时千万不要用力过猛,拼命展现自己,意图抢占对方注意力,以为这样就能给对方带来好感,让他喜欢你。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虽然可能确实成功引起了对方的注意,但却没法让他卸下防御,没准儿还让他心生反感,后退一步。
这岂不是弄巧成拙了?
其实和陌生人破冰不是"一锤子买卖",更不是个人的自我表现。
他应该是"双向奔赴"的过程——是两个人在沟通过程中逐渐赢得彼此的信任,消除彼此的距离,相互一点点靠近。
破冰的公式——
破冰=双线卡位+展现关切+营造掌控
第一,双线卡位双线,即经线+纬线。
像地图一样,建立你的准确的坐标定位。
在对方的世界里稳稳的"卡"住一个位置,对你的信息记忆犹新,而不是"转脸"就忘。
具体怎么做呢?
先说经线。就是交代清楚"我是谁",即: 我的名字?我是做什么的?力求做到清晰且简洁。
大多数人的名字对于陌生人来说,都是一个认知负担。所以,以特殊的方式,比如幽默的谐音,或咬文嚼字,反复强调,让别人对你的名字印象深刻。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准确的记住对方的名字,就能让沟通对象倍感惊喜和感动,从而更快的拉近与对方的距离。
再说纬线。即双方的共同关系——同校、同乡、同好、同伴。
在中国这个十分讲究人情的社会里,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变成你和别人之间的拉近关系的桥梁。
同校不仅包括同一个学校毕业的校友,还包括另外一种广义的“同校”——你们前后脚在一家公司工作过。
你们拥有共同的关系网,让对方很容易了解你的为人,增加对你的掌控感,更容易对你产生信任,卸下防备。
同乡,就是地域意义上的老乡。中国人对“原籍”有着普遍的认同感,所以才会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说法。
但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老乡的认同感不一样,小城市的人比较重乡土情节,但超大城市或移民城市,认同感就非常有限,跟他们沟通就要缩小到小城市。
同好就是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可以提前做一些功课,了解沟通对象的兴趣喜好,找到与他的共同话题。
反过来也要求我们要把眼界放宽一点,多对一些事物保持好奇心,兴趣广泛一些。
同伴,就是你和他共同的朋友。比如你去见一个陌生人,因为没话聊感到尴尬,可以多聊一些你们共同的那个朋友的事情,就好像请了一个不在场的"介绍人"一样。
但是需要事先做些功课,看看沟通对象和你那个朋友的关系到底如何?
这个世界既不属于有钱人,也不属于有权人,是属于"有心人"。
我们在与他人沟通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 把双方的共同关系挖出来把对方的爱好挖出来,多观
察与他有关的一切细节,才能让我们的沟通有的放矢,让对方更容易记住你!
第二,展现关切即关心客户的公开发言,关注他近期做的项目,关心他的某个课程等等,并给出及时的积极的反馈,让他成就感,对你心生好感,从而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也包括了解沟通对象的关注点、需求点,并给出及时的回应,让对方知道你尊重他,关心他。
那么,接下来的沟通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技巧在应用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第一次见面就聊一些关于家庭住址等一些隐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让对方失去安全感。
第三,营造掌控即把自己的一部分交给对方,让对方对你有掌控感。
按照你想把对方的关系经营成什么程度的顺序,从轻到重分别给——
最轻的方式,把自己的联系方式交给对方。比如在你们刚刚沟通结束,就给他发一条短信这样说:“今天交流非常有收获,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有事儿您随时招呼。”
稍微重一点的方式,把自己能够马上落实的行动交给对方。比如刚才交流中你们提到了某部电影或某本书,离开之后,你就可以马上把链接发给他。附上这么一句话:“刚才我们聊到的那部片子或书,我感觉特别好,这是链接,您看完以后咱们可以继续交流。”
再重的方式,是把自己的一个"小秘密"交给对方。你们双方共享一个“小秘密”,这种心照不宣的感觉,让你们可以同一个战壕里的最亲密的伙伴!
以上都是发生在一对一的沟通环境中,那在一对多的环境里,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实用方法是: 先摁住离你最近的,或与你有特殊关系的第一个人沟通,然后再逐个“击破”。
破冰第二天。
我们还要再与对方进行一次轻量级的互动。因为"艾宾浩斯曲线"告诉我们,即便我们做了破冰的所有正确动作,对方还是很有可能会快速忘记我们!
那么怎么做呢?
比如我们可以给对方发个微信,一句很简单的话就够了。或者在对方的朋友圈写个评论,让对方对你的印象更深。
总之,破冰绝对不是你个人的自我表现,太过热情而吓跑对方,而要消除对方对我们的心理防御,逐渐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无限沟通"做好铺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