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时间又阅读了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也算是比较有名的一本了。
与其他时间管理书籍一样,书本身并不厚,只有170多页,而且插画、图示也不少,读起来很快。
读下来后感觉不如期望那么好,可能是因为之前已经非常详细地阅读过几本相关书籍,且已经有了半年左右的实践,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与思路是已经知晓了的,带给我的感觉并不能与刚知道这些概念与方法时相提并论。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有很多想要打破一些知名方法的言论、思路与办法。
比如时间管理方面著名的四象限工作法,书中便提出了质疑,通过举例论证了当一堆事物列在你面前时,将它们各自划入象限的工作很难进行,会出现很多难以界定的情况。
本书只有三章,第一章讲早起,第二章讲任务处理系统,第三章讲习惯的培养。
这些话题在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应该挺常见的,不会陌生。
书中提到的两闹铃法有点搞笑,把第二个闹铃设成闲上够不到的炸弹,让你的恐慌感迫使自己起床把第二个闹铃关掉,也是服。
作者以已为例,晚9点睡,早4点起,并不适用于我这个阶段的年轻人,看过之后没有任何想去实践的动力。
不过很清楚的一点是我现在的作息的确是不健康的,2点睡快9点起,最近脸上长不少痘。整体往前挪一个小时,1点睡8点起,之后再进一步12点睡7点起感觉会健康一些,这可以作为下一个要培养的习惯。
第二章的任务处理系统提到了要建立几个清单,其详细程度、与可执行程度明显不如【小强升职记】,很多内容随便翻翻就过去了。
不过书中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即制定计划是要动脑子,把执行时要动的脑子分摊到计划时,而做计划这件事情可以单独拎出来,在各种碎片时间做,从而减少整体的风险。
这点是之前的知识体系中所不具有或者说是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第三章的习惯养成方面,该书则否定了之前所看其他书中提到的一种所谓“21天习惯养成法”。说实话,我之前的培养习惯便是采用该方法,现已养成每天提交github、每天记账每月总结等一些习惯,21天养成法我自己的感觉是还可以,以上几个习惯我一直也保持得不错,不过倒的确是有一些压力。总体效果也还不错啦。
该书中却将其否定,转而提了一堆观念上比较政治正确的东西,却又并未提出自己所主张的具体方案,可操作性不够强。所以有一些内容看过就算,自己亲身实践也挺重要的。
总体下来,本书作者有着足够丰富的时间管理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并且对一些以为是业内准则的方法持怀疑批判的态度,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这点挺不错的。
但是作为读者,我希望的是一些更具体、可能看到成效的方法,尽管去做就好了。我个人的感觉是,要学习时间管理的话,读邹小强的两本,比这本要清晰一些,可实践性更强一些,这本的第二章写得也挺不错,可以作为自己知识体系的补充。
在行文上,有一些描述与比喻写得不错,下面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所做的书摘。
当你对一天中的每块碎片都心中有数时,效率和掌控感也就来了。
现代人做事不缺速度,缺停顿。太着急,憋着劲儿要把一件事赶紧做完,把一本书赶快读完,一门心思往里扎,却不愿意花时间跳出来理理清楚。这也就是为什么“磨刀不误砍柴工”是名言,而“抓紧时间”却是空话。
大部分我们觉察不到的潜在海底的潜意识,则是我们心理活动的驱动力量。
日常生活中,每天我们的事情怎么也有几十件,大脑本身是安排不开的,硬逼着大脑想它就会烦。如果大脑烦了,它就会想不烦的招儿,最省事的方法就是想别的更有意思的事情,把让它烦的事儿往“下”压,这叫选择性遗忘。
于是你就注意力涣散了,刷微信微博,快乐去了。但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那些事情毕竟无法永远埋在冰山里,它们会时不时地冒上来要求你认真面对,这时焦虑和压力就又都回来了。
仪式其实就是在帮你划清界限。
那段时间我常和别人说,我所看到的北京和别人看到的不一样。
一旦你完成了自己的重要任务,就可以主动“出击”,当同事们被你弄得“鸡犬不宁”时,他们也就无暇来“打扰”你了。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晚睡强迫症)是出于对白天生活的无声抗议。
我发现现在一没事干时,我就习惯性打开碎片清单看看,找找以前随手记下的事情,挑能做的就做了。
用碎片时间处理碎片清单。
有些事情大、抽象、难、无头绪,我可能没法想清楚整件事情,那么就不用想。小处着眼,只看看眼前具体能做些什么来推动即可,想到了,就把它写进碎片清单里,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时机再处理。
但是,正常、健康的人生需要发呆,你值得拥有。
碎片时间可以用来做三种事情:发呆、随机之事和制订计划。
完成之后奖励自己玩会儿。
所以,有效的计划一定是包含了对于任务执行过程的思考。
通常,人们都倾向于在执行任务时才被迫思考过程,如此一来,执行时的负担就太重了。
人们普遍是缺乏计划的,所以重压都在执行这一端,因此才会焦虑,才会拖延,才会耗费时间。
我们谈的有效思考,其实就是把任务执行时关于过程的思考由执行端放到计划端,从而实现平衡。
电脑和手机里的各种软件应用都憋着一股劲儿争相吸引我的眼球。我自己已经在这样的环境下浸泡数年之久,早就被训练得注意力涣散了,这是多么艰苦的创作环境呀,把曹雪芹扔到现代估计就没有《红楼梦》问世了。
一位想改善同事关系的学员会记录自己每天在公司向人微笑的次数。
如果你只能培养一个习惯,请培养打卡的习惯,因为它是培养习惯的习惯,是坚持做到某事的最重要技巧。
一位IT工程师,以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与别人来往。学习了积极心理学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努力走出自己的世界,敞开心扉与别人交流。为了能够更快地给别人留下好感 ,他开始每天记录“感恩时刻”,写下别人对他的点滴帮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没放过。记下来之后,他就会在第二天当面或发信息表达感谢。这方法拉近了他和别人的距离,而且大大增加了他的幸福感 。
人总是高估了自己一年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低估了自己十年所能取得的成就。所有巨大的成就都是由时间来放大的,做对你应该做的事,由时间来放大。
习惯培养的过程更像是玩Flappy Bird,你无法在最开始制订出靠谱的计划,因为你根本是个new bird。随着游戏次数的累积,游戏进程在演变,你自己的状态也在不断变化,你会不断地想办法调整自己的状态以便匹配游戏进程,直到你再也无法从中找到乐趣。
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当然也会遇到一些有启发的句子,这里记下自己的行动项:
- 列出自己一天要做的事情,日常,
- 评估自己的计划力能力;
- 列每日计划时估计时间(要思考事情的复杂度);
- 确保每天下午工作时,起身放松三次,一次10分钟左右(建立一种侵入式小的机制);
- 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上海;
- 没事干时,看碎片清单;
- 培养1点睡8点起的作息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