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曾说:“没有任何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人类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伤害和危险。许多恐惧都无法避免,而且,也无须避免。”
说着“我不行、我不敢”的孩子,到底在恐惧什么?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想象比较丰富,认知又比较少,对于尚未发生的结果,往往会浮想联翩,想到可能产生的不理想结果或需要面对的各种状况。这个时候,孩子内心的恐惧情绪就被这种未知的想象放大了。另一方面,是害怕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在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中有一个叫徐敬凯的小朋友,总是表现得很不自信。自我介绍时他支支吾吾,好久才憋出来一句“没名字”;轮到他表演节目时,他不仅不肯表演,还背过身去不看舞台。即使大家都觉得他录的跳舞视频很棒,他也还是觉得自己不行,他总在强调自己不好,跳得不好看。可等所有人走后,他又想表演了。其实,凯凯就是害怕得不到肯定,才会连走上舞台的勇气都没有。
寻其根本,这跟他妈妈的“打击式教育”脱不开干系,妈妈为了不让他骄傲自满,所以时常说他这也不如别人那也不如别人。时间一长,凯凯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在以上两方面的作用下,孩子太容易变得消极懈怠了,遇事总想着退缩,这样的个性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很多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时,也知道需要鼓励孩子,他们不停地告诉孩子:“加油,你可以的!”“还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行?”
这样的话看上去是鼓励,但实际上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喊话,把“我觉得你可以”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非但不会得到精神支持,反而会感到更大的压力:爸爸妈妈觉得我可以做到,那万一我要是做不到呢?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鼓励孩子勇敢迈出那一步呢?
▌“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怎么样?”顿时让孩子有一种“有人陪我一起面对困难”的感觉,这和“我被推出去一个人面对困难”的境地,是截然不同的。在父母温暖安全的陪伴下,相信孩子一定会勇气倍增。
但这并不是说你要一直陪着甚至要代替他做完,可能只是需要在一开始让孩子感觉有个伴,帮助他壮壮胆。只要他被陪着试过一次,获得了很好的正向反馈,下次就不会抗拒了。
▌“我第一次做这个的时候也很害怕,尝试了之后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
这句话是在跟孩子“共情”,父母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有不敢做和做不好的事情,人无完人,你只需要尽力去做而不必追求完美。
这就能让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卸下很多心理负担,让孩子的自尊得到保护,找到自信的力量,也是给了他一份勇敢的底气。
▌“说说看,你是哪里做不好?我来帮你想想办法。”
用诚恳认真的语气来关心孩子:你的困难到底在哪里?哪个步骤难倒你了?说出来,爸爸妈妈可以帮助你。
当孩子脱口而出“我不行、我不敢”的时候,他也许是习惯了消极逃避、拒绝尝试的行为。
而当我们诚心诚意地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其中的细节:到底哪个地方不会,哪里不敢做?这就是调动孩子的理性来直面困难,而不是习惯用直觉产生的应激反应去逃避困难。这就是一种改变孩子思维方式的训练。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能缺少自信的力量,而父母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给孩子成长的勇气,让他不惧怕未知的想象。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不敢”时,我们要看到孩子内心的脆弱和焦虑,然后用爱去包裹它,如同毕淑敏所说:“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爱是他的羽翼,爱是他的长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信心满满地走向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