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夜之间,摆地摊成了时髦。自媒体上都是各种摆摊秘籍。
小时候在农村,逢五、十大集,抱着娘的腿哭着喊着"买好好"。彼时对摆摊,全是好感。上小学那时有同学父母是摆摊卖水果的,听他说把坏了一半的橘子剥开吃好的那一部分,天天吃好多个……那真是从羡慕到嫉妒啦,真想有个摆摊卖点啥的爹娘。
随着长大,青春期那点自负+自卑,那点小小的虚荣心的萌芽,让我不期待摆地摊做买卖啦。但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娘干起了摆地摊的活计。
那段时间爷爷重病2年多、父亲所在的厂子破产,娘白天黑夜的叹息。娘从生我开始,月子里落下点病根,腰痛腿疼的毛病打我记事儿起就有,但是仍然是挑担子拉车子啥累活儿都干着,后来又去了潮湿阴冷的肉鸭屠宰场,两年后又开始手指关节疼。国营厂子改革,父亲回厂子干活后,娘辞去屠宰场的活儿,开始一门心思考虑做点赶集摆摊的营生。娘去县城看到大集上做蛋角豆沙包的买卖很好。
"你没见,排长队 排出大远远呢"娘对爹说,但是爹并不同意。
娘却认定了能赚钱,去人家摊位看好几次,带着纸笔偷偷画下图样,记下做的步骤。回来后让屋后邻居家做了个木头模具,带着平时捡的破铜烂铝拿去让箍锅子的给压铸了正方形的八角隔的锅子,白天晚上的调制三角包那黄色的外皮。蛋液多少?小米面?玉米面?还是黏糯米面?多少配多少?娘一遍又一遍的尝试。失败品自然也不舍得扔,我和弟弟终于实现了小时候想吃小吃吃到饱吃到吐的小目标了。
但是10几岁的我,嘟囔着不吃,甚至和父亲一样给娘泼冷水:能有多少吃的啊?别卖不了净浪费时间、霍霍东西。对的,我就是不想让娘研制成功。娘说要去我学校门口摆摊,我能想象到烟熏火燎的场面,矮瘦的娘戴着套袖伸向我的手和旁边同学们投来异样的眼神。
娘外表羸弱却内心坚韧。没有什么能阻止娘靠双手养家糊口的决心和能力。娘把外酥里软的蛋黄红豆三角包做成了。
摆摊的第一天,我们都没有同娘一起去,中午放学我去大集上寻着升腾的热气找到娘,如娘所愿,生意不错。5毛钱一个,一锅八个很快抢没了。娘站起来一边锤腰一边给我拿了几个。我才发现娘的摊位非常狭小,半平米左右的空间,只能摆上锅子,液糊和红豆的两个桶都放在身后,每做一锅都要回身舀起,坐在板凳上反复扭腰转身。娘说早上没占下摊位,是旁边摊位好心匀出的地方。后来每到大集前一天下午,娘就去画线,大集那天早上4点多去摆上摊。而5天之间的日子里,娘要推车或者是担着米去机磨坊……那个冬天,大集恰逢周末的时候,一天能卖200块钱,娘特别高兴。
我一度认为娘的摊位是大集上最香甜的烟火气息。
娘摆摊的日子也不多,因为是热食,夏天没有顾客,过了两三年,周边生活都好了,各种小吃也多了,红豆和米面的价格高了,娘就把那套她花了几个月钻研出的锅具和制作技艺封藏了起来,又去厂子打零工了。
从在外上学开始,经常光顾夜市摊点,我懂的每一个摊贩后面都有一个家庭是靠他(她)养活的,所以我从来不会歧视他们。
每一个靠着自己的双手,以己之力供养家庭的人,都值得尊敬。
回忆这一些,我越发觉得娘的好,娘教会我生活纵使苦难重重,只要坚强勤奋,结果会如人愿。
而家国同理。
自去年开始,大国博弈加剧,保护主义蔓延,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严峻,以前不怎么关注"大事"的我开始天天关注新闻联播和经济势态。近期,李克强总理在烟台考察说"地摊经济是就业岗位,是人间烟火"。
是的,人间烟火是最朴实的生活元素。中国人民吃苦耐劳,与人为善,那些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励志故事时有发生。淳朴的劳动人民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期望,我们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党的十九大更是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定为了当前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指引和扶持下,人民群众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好。
我坚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