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19讲听课笔记

119讲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2-11 15:15 被阅读0次

119. 做大事不可急于求成(下)

主讲:姜鹏

    我们在上一讲提到,苻坚不顾所有的反对意见,还是一意孤行地在公元383年,全面集结前秦军队,开启了对东晋战争的大幕。这一年农历八月,苻坚命令弟弟苻融率领二十五万大军为前锋,他自己率领着六十万步兵、二十七万骑兵随后出发。当时出师的盛况,飘扬的旌旗能前后连绵一千里。如此浩大的声势,的确让东晋朝廷感到恐慌。

      苻融的前锋部队顺利夺下寿阳,于是苻坚撇下大军,率领着八千轻骑兵日夜兼程,赶到寿阳与苻融会和。此时东晋方面派出了精锐的北府兵迎战,由刘牢之率领,在淮河流域的洛涧一带击败前秦军队的一股前锋力量,扳回了一局。这一仗让东晋军队士气大增,将士们不再畏惧强敌,踊跃向前。此时苻坚才意识到,东晋的军事力量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弱。一次,他和苻融登上城楼观察形势,远远望见对面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那也是整装待发的晋军,所以就有了“草木皆兵”的成语。

      接下来,双方隔着淝水对阵。东晋方面要求前秦军队后撤,以便晋军渡河,然后展开决战。苻坚本来打算假装后撤,引诱晋军渡河,然后在晋军登岸之前发动突袭,消灭他们。为了诱敌深入,苻坚下令前秦军队稍作后撤。没想到这一撤可不得了,东晋方面早就预料到这一幕,所以事先在秦军后方安排了内应。当苻坚下令军队后撤的时候,居然有人在后面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一方面,很多秦军将士参加这次出征本来就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斗志不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后面的秦军将士根本不清楚前面发生的事情,看到前面的军队的确在后撤,又有人高喊“秦军败了”,所以产生了群体性恐慌,纷纷丢盔弃甲、夺路而逃。

      苻坚的弟弟苻融眼见形势不对,试图亲自赶到乱军队伍中稳住阵脚,没想到他骑的马被乱军撞倒,自己也摔了下来。而正当秦军发生大乱的时候,晋军已经渡过了淝水,向秦军发起了进攻,摔倒在地的苻融就被晋军杀死了。所谓兵败如山倒,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突如其来的大崩盘,让久经沙场的苻坚也深感无力回天,根本没有办法让这支汹涌的逃命队伍镇静下来。你试想一下,有几十万人在那儿争先恐后地逃命的场面,那是何等壮观,又是何等恐怖。随之发生踩踏事件也是必然的。所以,秦军绝大多数的伤亡,并非来自晋军的杀戮,而是踩踏式的自相残杀。败亡的秦军将士内心深度恐惧,深怕晋军追赶上来,由于这种心理作用,当他们听到风啸的声音、野鹤啼鸣的声音,都疑心是晋军追赶上来的信号,所以又有了“风声鹤唳”的成语。

      苻坚这次输得很彻底。前线一败之后,后方的形势也迅速转入不利于他的局面。之前,苻坚在短短二十几年了统一了北方,成绩虽然很大,但民族形势依然复杂。军事征服,并不能保障这么多民族的人民在短时间内得到融合,各自为政的潜在意识依然存在。苻坚的失败给了他们机会。原先被苻坚征服的北方民族,纷纷起来反抗,试图摆脱前秦的统治。短短两年之后,苻坚就在鲜卑、羌人等多股势力的夹击之下,身死国亡,彻底失败了。

      纵观苻坚的一生,不禁令人唏嘘。他曾经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最终的失败也是惨烈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吸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前秦贵族内部讨论是否要讨伐东晋的场景。那么多人反对苻坚发动这场战争,苻坚为什么还要一意孤行呢?这里就有一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那就是越成功的人往往也越自信,他会认为,之前那么多困难我都克服了,这一次能难倒我吗?面对那些反对他的人,他又会认为,你们的能耐不如我大,本领不如我强,凭什么反对我呢?事实上,世事变化无常,以前的成功并不确保今后也一定能成功,盲目的自信是非常害人的。俗话又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终有一得,任何意见都要认真倾听。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苻坚为什么非得发动伐晋战争。我想,苻坚最重要的一个心态,是急着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前面已经分析过,只要苻坚能消灭东晋,他就能完成统一大业,成就真正不朽的事业。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了苻坚的心态,使得他的判断出现错误,既低估了东晋的实力,也忽略了巩固后方的问题,最终酿成惨败。所以,这里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刻意谋求成功,不仅达不到预设的目的,反而会损害原有基础。另外,过分期待成功的心态,也会让他产生错觉、误判形势。苻坚已经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尚且犯下这样的错误,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可见保持清醒的头脑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不要认为苻坚的失败只是偶然的。可能有人会说,如果不是东晋安插了内应,扰乱前秦军心,苻坚就不一定会失败。我们在学习历史、讨论成败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任何一次巨大的成功或巨大的失败,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导致的,都有一系列组合因素;第二,最终能以人物、故事形式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最浅层的原因(比如这里的有人大喊“秦军败了”),真正重要的因素都隐藏在这些表面故事的下面,如果我们希望能以史为鉴,就一定要把这些深层的原因挖掘出来。人心不齐、后方不巩固、低估对手,这都是苻坚失败更为深层的原因还是会借其他的机会爆发出来,苻坚仍然会面对严峻的考验。

      最后做些总结,不要急于求成,倾听各种不同声音,努力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就是这一讲内容能告诉你的道理。

相关文章

  • 119讲听课笔记

    119. 做大事不可急于求成(下) 主讲:姜鹏 我们在上一讲提到,苻坚不顾所有的反对意见,还是一意孤行地在公...

  • 2020-05-19 情绪要被正视,而不是抑制

    【目标回顾】: ? 上课&讲试卷 完成 ? 笔记 完成 ? 听课 完成 ? 阅读 ...

  • 95讲听课笔记

    95. 石亭之战:最能说明如何“以史为鉴”的一次战役 主讲:姜鹏 在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后,东吴方面也...

  • 88讲听课笔记

    赤壁之战中,谁是正义的一方? 主讲:姜鹏 公元208年农历七月,曹操率领军队南下。正好这一年的八月,荆州牧刘...

  • 96讲听课笔记

    96.司马懿如何登上历史舞台? 主讲:姜鹏 在三国时代,曹魏政权领导人的更换速度很快,曹操逝世以后,曹丕仅仅...

  • 99讲听课笔记

    99.三国归一 主讲:姜鹏 司马昭在公元263年消灭了蜀汉政权,但是好景不长,他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不久就去世...

  • 93讲听课笔记

    93.刘备为什么会被火烧连营? 主讲:姜鹏 公元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接受了汉...

  • 94讲听课笔记

    94.诸葛亮最有胜利希望的一次北伐,为什么失败了? 主讲:姜鹏 蜀汉建兴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的春天,在写...

  • 132讲听课笔记

    132“唯才是举”的得与失 主讲:姜鹏 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曹操唯才是举政策的得与失。那么唯才是举,它是不是像...

  • 131讲·听课笔记

    131讲曹操为什么要提“唯才是举” 主讲:姜鹏 曹操之所以提出唯才是举,针对的就是东汉后期的那种选拔制度,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9讲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sf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