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恐婚应该不是大部分九零后的通病,而是,大部分原生环境恶劣的人的整体特征。因为不曾感受过的东西,总不相信它会完美存在于自己身上。
比如我自己。我不是九零后,我是零零后。我的父母离婚得很早,早到我自己都记不清楚是几岁的事了。对婚姻毫无概念,也对自己能够经营好一段婚姻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辛福。
父亲早年交友不慎,爱上赌博。因为一些事情,我母亲选择离婚,我跟着我爸。在我十岁到十二三岁那几年,因为欠资过多,那些年,父亲近乎狼狈的活着,他也从不回爷爷奶奶家来看我。幸好是九年义务教育,否则我都不知道自己现在是否还在读书。
是的,我曾是留守儿童。不对父爱母爱抱任何期待的人。因为在需要的时候,我没有,所以,当他们觉得我需要时,我已经冷漠到,不需要那些温情了。
父母一辈是七零后,那时在农村,结婚大都不是因为彼此爱慕。嗯,成年了,自有七大姑八大姨介绍姻缘。那时候,爱情是个奢侈品,大多结婚的人,连对象都还没仔细瞧过几眼,或者父母帮着过过眼,事情就那么定了。
这样的坏处是什么呢?是把自己未知的命途变得更加未卜。
所嫁非人,当醒悟过来时,已经迟了——所以老一辈的人,凑合着,一辈子也就过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柴静的《看见》里有关杀夫犯人的那一章。
被丈夫长期凌虐,过着猪狗不如生活的她们,只能选择以暴制暴,最后把自己的余生葬送在一纸判决书上。
嫁的好,真的靠运气,但不幸的是,有些人少了那一份福气。
当随意组合的家庭有了下一代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幸福千篇一律,痛苦却不一而足。
这是我刷了一年知乎后得出的结论。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原生环境的帖子,点开一看,什么阴暗都暴露出来了。性侵子女的、家暴的、赌博的、出轨的、重男轻女的、家长专治的……
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都遥不可即吧?对的,因为中国人信奉“家丑不可外扬”,一扇紧闭的门背后,永远不知道正在上演什么戏码。知乎是一个面,由无数个点构成的,当许多人身边零零散散的东西汇集起来,就是这个社会的阴暗面。
回到正题,原生环境为什么不让我相信随便的婚姻?
因为很多细碎凌乱的生活细节拼凑出了随便的后果。
性格不合吵架分家的,对小孩子伤害太大;婚内出轨名声丢尽狼狈不堪的;好吃懒做把生活重担扔给女人的;烟酒牌场次次不缺席的……
以前结婚,是为生存;现在结婚,是为生活。所以随便的亲密关系更可能拉低生活水平。
以前对于男生,都不如何挑剔的,除非名声极臭或者有其他原因,大部分都能娶上媳妇;现在择偶观的变化,不仅对对象的形象、性格、品行、经济(在以前被弱化的方面)有一定要求,还更看中情侣之间的契合度。
上一辈的随便婚姻让他们的婚姻多了不少磕磕绊绊,现在的我,算是看透了,婚姻,真不能随便。
不仅不能随便,在决定开始婚姻之前,还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为人父母、为人妻子/丈夫的资格
不要打无准备之仗,不要把痛苦传递给下一代,在没学会做人之前不要造人,这真的是关乎两辈人的事情。就在今晚,我一个被家庭关系折磨已久的姐姐,再次崩溃。安慰好她,来简书写下这篇文章。
在大部分东西都讲究效率的现在,我希望感情的确立不需要用“快速”来形容,好而珍贵的东西,少而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