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

作者: 竹间鸣 | 来源:发表于2016-09-10 15:29 被阅读150次

                                                  ——读《管晏列传》有感


           儒家创造了“君子”和“小人”两个概念来把形形色色的人做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划分,如此一来,问题就变得很简单甚至很粗暴了。国君可以分两种——贤君、暴君,臣子可以分两种——忠臣、奸臣,学生可以分两种——优等生、后进生,甚至小孩子看电视剧都会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在一部《论语》中,我们常常都可以看到这样明快的对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自我期许和自我认定中,我们一定会自认为“君子”,然后再以“君子”的眼光批判其他的“小人”,而在诸如此类的谈论中,98%的人都会有其“小人”之处。

         但当我们回头看看司马迁的《管晏列传》,再来想想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管仲在贫困的时候“常欺鲍叔”。这是太史公的记录。而管仲自己也在后来承认了这一点,他说:“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今天我们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合伙做生意,如果朋友常常在利润的分配上占你的便宜,你会认为他是个君子吗?我想一定不会,而且说不定会发生绝交甚至对簿公堂的事情。所以,管仲并不是儒家所认可的典型的君子。因为儒家的君子是一定要“见义忘利”的。

          但管仲是个小人吗?大家一定会注意到,他在当上了齐相后,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了“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核心价值观,而其中的“四维”,就是儒家所说的“礼义廉耻”啊,他对齐国所有人提出了”要做君子“的理想追求。在他的带领下,齐国一天天走向富强,甚至在他死后,齐国”遵其政“,还是”常强于诸侯“。我深深相信,在当年的齐国,在所有齐国人的心目中,管仲一定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在这样的全民崇拜下,管仲才会”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管仲真的是君子吗?

         在我心目中,管仲其实是个非常真实的人 。他最可爱的地方是他在发迹以后居然做了这样的内心独白:”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为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你可以想象,今天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官会坦诚当年的糗事吗?在镁光灯下面对记者承认自己贪财、办事不牢、怯懦、背叛旧主、贪慕功名?恐怕很难。但管仲承认了,虽然也不乏为自己一系列糗事和历史污点进行解释甚至粉饰之处,但最重要的是,他承认客观事实,而且,他感激信任他的鲍叔,他的知己,虽然鲍叔没有说,但他一直知道鲍叔的理解和信任。有多少功成名就的大人物愿意感激和感恩?在人生巅峰的时候,人往往因为海拔太高而目中无人。 所以管仲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小人,小人没有感恩的习惯。

           于是问题来了——管仲到底应该属于君子还是小人呢?两难。 

           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君子和小人的二分法并不是万能的,君子很伟岸,但如“不能至”,我们也只能“心向往之”,却绝不应自以为君子去评判其他的“小人”。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冷子兴之口抒发的一段议论——“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其实包括我们在内的千千万万人,不也和管仲一样,时君子时小人,贫时起贪心,乱时求自保,常常需顾念家人孩子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期许,我们也能和管仲一样真实,真实地知道自己所做的为何。如果有幸,在我们失意失利甚至不堪的时候,出现了属于我们的鲍叔牙,给我们一个宽容的微笑、一个理解的握手,我们还能铭记五内,在走过坎坷后懂得感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子和小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vy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