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高老师办公室接她下班,与她一同留在办公室加班的还有张老师。张老师在准备下月的事业编考试,听闻我在职业院校工作,热切地向我寻求备考经验。
张老师已三十七岁,是两个孩的母亲。这几年一直在学校代课,却始终未能考上正式编制。编制是一个奇特的东西,具有显著中国特色。在同一个单位,有编制和无编制的区别,就如同睡在自己家与别人家,是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不同。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与非在编人员管理问题由来已久,曾经产生过很多争议和矛盾。
根据政策要求,各单位(特指机关事业单位)需实行编制总量控制,即正式职工数量由编办依据规定统一分配,各单位没有自主增减编制数的权限。显然,这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由于某种历史以及政治原因,一直沿用至今。但每个单位的职能和工作任务却是动态变化的,当任务过重,现有人员无法承担,工作还必须完成时,单位只能招聘临时人员来分担繁重的工作。特别在基层一线,需要大量的人力的部门,如城市管理部门,充斥着大量的临时工。几年前,网上爆料的很多暴力执法行为和违规违纪行为,最后都是所谓的临时工来“顶雷”。
后期,政府要求严格规范临时人员的管理,并开展清退工作。但对于教育行业,特别是中小学,仍然存在大量非在编人员。现在各地市都在推行小班额,要求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不得超出限额,否则将面临整改处分。从教育上看,这无疑是正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教育质量。但从实际推行上看,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是师资短缺。推行小班额会增加班级数量,对于任课教师的需要也会增大,但教育管理部门严格限定教师编制数量,促使学校只能招聘临时代课老师。其二教学场地受限。贸然推行小班额,使得教室变得紧缺,扩建校区又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期限。
我所在的单位,也存在很多非在编老师。除了没有归属感外,从实际报酬来讲,也存在一些差异。首先是工资计算方式不同,非在编人员的工资会等于或少于在编人员。其二是社保缴纳标准不同。在编人员都是全额缴纳社保,基数较高。非在编人员一般都是按照当地最低标准缴纳。其三是发展机会不同。在编人员会得到更多的外出培训和交流机会,在提拔重用时,非在编人员基本不在考虑范畴。总之,两者之间存在典型的同工不同酬现象。
痛苦来自于计较。身处同一单位,身份却不同,的确会产生烦恼。但如果都在企业,执行统一标准,哪怕待遇再低,也不会产生这种感觉。每年春季,都是各种考试最为集中的时候,大家都卯足了劲,力争尽早“上岸”。特别对于已经在这种环境的非在编人员,都想把握住这次机会,实现身份的转换。
年龄越大,越被动。我们离开的时候,已将近九点,但张老师还要再工作一会,用她话讲:
“回家就没法看书了,两个孩子会一直缠着,不得空。”
一般单位招聘时,年龄会限制在35周岁,张老师报考的某技师学院,年龄放宽到40周岁。考试还是要趁早,刚毕业那会是最好的年纪。刚毕业无牵无挂,不用结婚,即便结婚也不急要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事情会一件接一件赶过来,家里会催婚,结婚后,催着要孩子,一要孩子就会耽误好几年。等再拿起课本,很难保持原先的经历和热情。
考编还须趁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