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路上见到了路旁行走的师兄,没多想,便将车速慢下来,打开了车窗,“师兄,上车吧,带你一段儿。”师兄下车的时候慢悠悠地说了句,“也就是你的车,要不然这个时候,我可是不会坐的。”顿然间,我幡然醒悟,心中窃喜。
疫情尚未结束,如此作为的确慌张了些,好在有“信任”。细想想,我们的幸福生活还真少不了“信任”呢。
社会心理学家说,信任可以提升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幸福感,而拥有幸福感的人也更愿意信任他人。
信任如此的美好,我们要怎么得到它呢?一般来说,我们是凭借过去所熟知的一切,加上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去推论和面对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不熟悉的复杂与未知,因心中有着某种把握和信心,进而做出某些确定的行动选择,当然我们预判的是它的发生不致给自己造成损失或伤害,所以才会安心或期待与他人交往。
师兄做出上车的选择,是基于对“熟人”师妹的“人格信任”:其一,对能开车出门的师妹的身体健康,且不属于潜伏期感染人群有所把握;其二,对师妹个人就公共卫生安全的基本常识的理性认知,如车已消毒,安全可乘的信心预测;其三,对熟悉的师妹日常言行大体上还算是个靠谱的人的道德判断。
信任是一种态度。看似一个简单的“邀请”,其“回应”却是复杂的,这正反映信任具有简化复杂的社会功能。很多人因着不愿言说的“缺乏信任”,已经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的生活。就如《群体性孤独》书作者写得那般,“如今的我们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殊不知,看似无所不能又唾手可得的虚拟世界,并不能满足人类内心真实的渴望。虽然说独处可以让我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内心上,去发现和认识自己。但不能回避的是,我们的人生是多面的,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多么精彩,终不能永远把自己圈在“天罡罩”里。毋宁说,群居是人类的本能,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不管怎样我们依旧需要朋友,需要与人分享。若有人对你说他信任你,那真是最高的赞赏。
当然,我们也晓得立信如登、失信如崩的道理,信任一旦被破坏,便很难再建立起来。所以,从个人角度看,信任人很难,做个值得信任的人更不易;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信任一旦混乱失效,要想重新建立必要付出更多更多的代价,且需要很久很久的等待。
陌生人社会尤其依赖“系统信任”。就比如专家对新冠状病毒的分析与预测,比如政府对新冠状病毒疫情的防控与治理,再比如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的责任担当等等。但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病毒星球”上哪里还会有旁观者,哪里还会有无辜者?!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致命接触》特别指出,冠状病毒具有高进化性并已证明有能力引发动物种群的流行病,那么就可能带来“人畜共患”的危险,而这一切是否发生取决于人类的行为,取决于我们如何做出回应:人类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对所生存的社会环境都负有责任!
总之吧,不论是构筑个人的“人格信任”,还是参与建设社会的“系统信任”,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都让我们变得勇敢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