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说,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对于学生时代的我来说,社会就像围城,而对于身处社会的我而言,学校又像围城。无论在城内还是城外,所闻所见,所听所念,终究是那段时间里曾经重复的日子。就像水从水管里流出,和昨天一样,我们不会在意,但水管却记录着每一柱水流的时间和大小。这样的世界我们只注重取舍,而不常观察奇妙和美。
如果我去旅行,那是我慎独的时间,是我思考的时间,是我观看世界的时间。

溪水只有不停歇的奔流,才能更加清澈而不会成为一滩死水,风只有不断飘动,才能更加清新而不会卷入毒雾瘴气,它们都在路上,它们都在行走,而旅行就是在行走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清醒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那么人呢?人为什么要行走?
奥古斯狄更斯说过:世界是一本书,而不旅行的人们只读了其中的一页。行走可以使自己博闻广见,丰富阅历,拓展知识。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在建筑林立的高楼大厦里,人们像被关在一个牢笼里,听着金钱的命令,忙这忙那,上帝为了怜悯人类,而制定了节日,所谓的节日现在已不再是单纯为了庆祝而存在,而是为了将人们从疲劳的工作中暂时解救出来。好像所有的生存、奔忙都变的毫无意义了,什么时候,我们失去了自我,变的被动起来。
其实许许多多的人都热爱旅行,都有一颗旅行的心,可是总是有那么多借口:没时间,没钱。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你想把仅有的时间和金钱荒废在哪里呢?昨夜的Party?通宵的游戏?整日烦劳的工作进展?沉浸在失恋的痛苦里?
如果忽然有一天你的灵魂告诉你:去旅行吧!你为如何选择?舍得抛下一切,追逐灵魂吗?
这世界之大,总有一座城市可以掏空你烦杂的心绪,总有一条小河可以洗涤你满心的焦躁,总有一盏路灯为你指引光明,就在那路上,就在这行走中,我们秉持着婴儿般单纯的思想怀着对外界的好奇一步步前行,找寻在名利中迷失的自己。

而如今社会行走的方式多种多样,或跟团,或自驾,或暴走,或穷游,或野外探险,或背包自助游,或劳务旅游。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旅行吧!
去最温馨的地方——黄昏下的街边。余秋雨在《行者无疆》里写道: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日月悠长,山河无恙。在散漫的时光里,迎着“无限好”的夕阳,轻轻踩过脚下的树叶,看着街边陌生而热情的笑脸,嗅着空气中的啤酒烧烤味,相机取景,每一缕空气中都透着人情味,每一个角度都清新浪漫。在路上,给自己一个休闲的时刻,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去最沧桑的地方——见证古朴的年华与历史的沧桑,看岁月沉淀后依然洋溢着古人光辉的古城,看沧海桑田,鸿泥雪爪的沙漠里涤荡起的苍老年华中,那一抹最明媚的月牙和高高矗立的敦煌,看苍茫的黄河与长江用怎样的咆哮与威武抚养着五千年的中华儿女。在路上,眼过沧桑,烟云尽逝,铭记历史,重抒古人的智慧。
去最纯净的地方——田园阡陌,南山悠远,荷锄篱下,千鸟归巢。乡村是一个在宁静淳朴不过的地方,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大千花花世界,不妨效仿古人,姑作一回隐逸之士,喝一杯农家淡茶,走一段田家小路,不论是天青色烟雨,还是艳阳晴天,都别有一番情趣。在路上,享受梭罗《瓦尔登湖》的寂静,体味川端康成《雪国》的风情,追寻《海底两万里》的奇幻。

去最圣洁的地方——人迹罕至的地方,要么最孤寂,要么最冒险,要么最荒芜,要么最圣洁。在中国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是西藏,它周围的川西高原,有着明净的蓝天、苍茫的草原、晶莹的雪山、古老的藏碉,这些景色还原人性最初的干净透明,让人肃然起敬。在路上,解放自己,沉淀自己,追寻自己。


在路上,我们坐着长途汽车,记得途中最美丽的转弯,有无垠的油菜花地和粉白的杏花飘零;在路上,我们坐着绿皮火车,听着它“咣当咣当”不变的歌谣,看着千山万水在眼前跌宕起伏,转瞬不见;在路上,我们飞行的那条航线,穿过云朵,连接彩虹,成为陆地小孩儿遥指的美丽;在路上,我们坐过的游轮,布满金色的阳光,沾染着潮水的气息,驶向彼岸的新站。
在路上,我们成长着,经历着,像完成使命一样,认真地对待生命中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处风景。我们是孤独的行者,或许漂泊,或许流浪,但我们没有停止前行,我们一直在路上,守候着自己向往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