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共读】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15

【共读】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15

作者: 潇晨玥 | 来源:发表于2023-01-20 21:48 被阅读0次

为了爱,我们都在努力做着原本不擅长的事。

——《小欢喜》

精选文本问题,优化师本问题,还要强化学生的发问意识,加强对学生发问的指导与训练,使课堂能生成更多、更好的生本问题。

四级问题:

第一级,问题由教师生成。

第二级,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生成问题。

第三级,学生根据教师给定课题生成问题。

第四级,学生能够生成课程领域内的问题。

由他本转向生本

一要相信学生发问的天赋,并适当“逼问”。

二要训练学生发问的技能,可以身作则。

由碎片转向框架

朱永新:理想课堂要有整个度,切忌过度“分析主义”,把完整知识支离为鸡零狗碎。

少教知识点,多编“思维框”。

郑太年教授:要推动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自主学习,教师提问的问题空间应该尽可能大一些。

1.问题宁少毋滥。

2.先立骨架,后养血肉,先布棋局,再下棋子。

在大问题框架内,可以布设若干具体问题,组织具体知识教学。

相当于先学习父知识点,然后再学习子知识点。

由良构转向劣构

良构问题:问题有唯一正确的解,问题的初始条件、唯一的解以及解题的有限途径通常都是约定的。有利于聚敛或求同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以达成共识。

劣构问题:定义不完善的问题,他可能有几乎无数个不同的解,而且谁也不能肯定说其中哪个最后。有利于发散或求异思维的发育与激活,以走向创新。

一、面对开放情景,勿做“价值强植”

二、捕捉生成因素,助推异见争鸣

三、缓行教学进程,加大可能变数

四、认同“接受美学”,增辟谈判空间

“接受美学”在这里指同一问题或教学事实在不同受体那里可以有差异或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反应。

五、启发批判思维,激扬质疑精神

教师要引导倾听,倡导怀疑,后者更多要借助于劣构问题,因为它常常是批判思维的温床、质疑精神的沃土。

对于发现式或创新性教学而言,劣构问题往往是良性的。

由设问转向疑问

设问是自问自答,答案预先自知

疑问是有疑而问,答案不能未学而知

设问指无须经过较多思维活动即可获取相关信息的问题,答案常在文本“现成”地存在着,稍加识别、筛选和提取即可。

疑问指须由较大量的、具有一定难度的思维活动才能获致未必唯一或固定结果的问题。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九年级数学下册投影的相关知识,从定义上看圆锥、圆台的正投影应该都是圆,和俯视图(从上往下看)是不一样的,但是答案给的是圆加点、同心圆,为此,我和学生一直有疑问,询问了几个老教师,均未果,亟待解惑。】

过多设问是对学生智能的愚化,而高质量、富含思维内涵的疑问才是对学生素养的智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读】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oq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