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整整一夜的雨,据天气预报说今天还有。这是入秋以来第二场雨。面对这场秋雨,我毫无防备,当然也没有必要刻意防备。夏天的雨猛烈而急骤,叫人猝不及防。秋雨则很柔和,开始时只是细细的雨点,像是秋天的雾气,又像是黄昏时的光线,落在地面上,甚至还看不出一丝痕迹。
躺在床上,仿佛一枕如舟,便任心随梦去。醒来时,天已亮了,怏怏而起,感觉一颗漂去的心还没有找回着落。随手翻开枕边台湾学者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借老校长的,他前段时间买了一套傅佩荣的全集。我独独喜欢这本。“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为何只说”爱好”而不说”拥有”呢?这是因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都一致认为人在活着的时候,一切认识皆离不开感官,而感官始终受制于现象世界的变化,既然是变化,就代表无常,试问无常之中会有智慧吗?而“爱好”一词表示心有所向,念兹在兹,可以逐渐接近光明。
其实,哲学方面的书籍我读的很少,跟大多数人的感觉一样,觉得哲学“太枯燥!”不过我国注明哲学家周国平的书我是很喜欢的,他的作品我几乎都读过。为什么要读?是希望自己变得有智慧吗?尽管我的确希望自己有智慧,但是读这些书的时候确实没有这样的功利想法,只是喜欢,仅此而已。
读傅佩荣的这本《哲学与人生》,我感觉最大收获是佩服苏格拉底的“死亡观”,这一点我觉得特别有趣。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在狱中曾有人请教苏格拉底:“什么是死亡?”、“你为什么不怕死?”苏格拉底回答:“死亡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死亡就好像是无梦的安眠,而这是求之不得的;第二,死亡是前往一个过去的人所去的世界,所以我死后去到这个世界,可以和很多贤哲见面,这很好啊!”经过苏格拉底这样的解释,死亡似乎没什么好怕的了。
一个人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真正严肃起来,能为自己所拥有的时间作妥善的安排和分配。人的生命是在时间当中表现的,甚至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就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把死亡拉到自己眼前,很容易误以为时间永无止境,可以让人随便使用,这样一来就是在浪费生命。人生不堪浪费,当然,这也不代表人每天都要过得战战兢兢,好像一直处于战争的状态。人生有如一首乐曲,要有一定的主题、一定的节奏,还要有各种随时插入的和声、间奏,这样的生活才能显示出它的韵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