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六四】
余在端州,丰川令彭翥,字竹林,云南人,以诗来见。有句云:“一官手板随人后,万里乡心入雁先。”余击节不已。竹林喜,见赠云:“盛世岁星终执戟,南华隐吏有随园。”“云里筇才双足峙,鸥边舫已万花扶。”
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隋开皇九年(589),设端州。宋重和元年(1118),设肇庆府。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设肇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复设肇庆府。明至清宣统三年(1911),一直设肇庆府。高要县城历为上述郡、州、府、路的治所。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肇市镇。二十九年(1940),改称肇庆镇,谓高要县城肇庆镇始。1949年11月、1958年4月,肇庆镇两次升格为肇庆市(县级),不久均撤销,仍属高要县。1961年4月,肇庆镇再次升格为肇庆市(县级)。1988年1月,撤销肇庆地区,肇庆升格为地级市,原肇庆市设立端州区(县级)。
丰川,此处乃是封川之误。封川县,因封溪水而得名。又云:“县东北二十里为封门山,峰峦秀蔚,两崖如门,县盖取封山锦川合以为名”。隋开皇十年(590)废梁信郡,改成州为封州。开皇十八年(598)改梁信县为封川县。以封川名县始于此。大业三年(607)省封兴并入封川,改封州为苍梧郡,辖苍梧、都城、封川、封阳4县。封川为郡治。明洪武二年(1369)废封州,以县属德庆府,九年府改为州仍属之,统于肇庆府。清雍正八年(1730)德庆改为散州,专属肇庆府。清代肇庆府共管辖端州郡、高要县、新兴县、四会县、三水县、高明县、德庆县、封川县、开建县、广宁县、阳江县、阳西县、鹤山县、开平县、恩平县、罗定州。共1郡1州14县。1952年3月1日,封川、开建两县合署办公,称“封川开建县”,驻封川城,开建设南丰联络处。属粤中行政区。后多次分合,1961年4月,从德封、怀集分出原封川、开建两县地,置封开县,驻江口镇,属肇庆专区、地区、1988年4月,属肇庆市人民政府。而丰川县,则是古县名。北魏置,治今甘肃省礼县境。属仇池郡。北周废入仓泉县。
彭翥(生卒年不详),字少鹏,一字南池,竹林,号竹泉。云南蒙化(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汉族,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四十六年(1781),任广东封川县知县。五十一年(1786),任香山知县。因平海盗有功,授湖南岳州府同知,后任广东琼州府同知。后殉职。有《小鹤山樵海天吟诗集》。《闲读<随园诗话>(218)》有其详细事迹。
手板,音shǒu bǎn,即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中国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二尺六寸,中宽三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二尺六寸要短于今天的二尺六寸。唐代武德四年(621)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被废弃。
岁星,音suì xīng,释义:1、木星。我国古代指木星为岁星。因为木星每十二年在空中绕行一周,每年移动周天的十二分之一,古人把木星所在的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准,所以叫岁星。《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旧唐书·宪宗纪上》:“壬申夜,月掩岁星。”清·黄遵宪《十月十九日至沪》诗:“海水萍踪仍此地,岁星荔实忽周天。”2、即太岁。用以喻灾祸。3、喻指东方朔。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人。《史记》和《汉书》有传。汉武帝时官至太中大夫,以善辞赋、巧词令、诙谐滑稽、语锋机智幽默而闻名,《汉书》称他为“滑稽之雄”。约东汉末年,民间奉其为仙。据《旧小说·甲集一·东方朔传》载,东方朔在世时曾对人说,天下知其底细者唯大王公一人。东方朔死后,汉武帝召大王公询问,大王公说不知。帝问大王公有何擅长,答曰观星。帝又问诸星是否皆在,大王公回答说诸星俱在,唯独岁星失踪十八年后复现。于是武帝长叹道,东方朔在帝身边十八年,却不知其为岁星。事见旧题汉郭宪《东方朔传》。后遂用为典实。本条诗话引诗中将袁枚比作东方朔。
执戟,音zhí jǐ,释义:1、秦汉时的宫廷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持戟,故名。《史记·淮阴侯列传》:“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2、唐官名。天授二年(691)置于十二卫(即十六卫减去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四卫)左右各五人,正九品下。与司阶、中候、司戈合称“四色官”。3、“扬执戟”的省称,即指汉代扬雄。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有“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语,故称。
南华隐吏,指庄子,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于彼,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其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因之被奉为《南华真经》。另,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漆园(今安徽省蒙城县城涡河北岸1.5公里处的乡)之地的吏,史称“漆园傲吏”,亦称“漆园隐吏”。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主流说法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筇,音qióng,释义:1、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广韵·平声·钟韵》:“筇,竹名。可为杖,张骞至大宛得之。”如:筇竹杖(用筇竹所制的杖);筇杖(筇竹杖);筇枝(筇竹杖)。2、手杖。因筇竹可为杖,即称杖为筇。唐·韩偓《江岸闲步》诗:“一手携书一杖筇,出门何处觅情通。”《西游记·第一四回》:“那里面有一老者,扶筇而出。”如:筇竹(手杖)。
舫,音fǎng,释义:1、船夫,舟子。《说文》:“舫,舟师也。明堂、月令曰:舫人,习水者,从舟,从方,会意。方亦声。今以榜为之。”又如:舫人(船夫,舟子,舟人)。2、船。后泛指小船。《尔雅》:“舫,舟也。”《广雅》:“舫,船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又如:舫艇(小舟)。3、并连起来的两船。《通俗文》:“连舟曰舫。”《史记·张仪传》:“舫船载卒。”索隐:“并两船也。”又如:舫舟(并合两艘小船来载人。也作“方舟”);舫船(并合的两艘船。即舫舟。也称“方舟”)。
云里筇才双足峙,鸥边舫已万花扶。这一联诗的意思是,在云间的筇杖刚刚才与双足对峙,鸥鸟旁边的画船已经被万朵莲花扶持簇拥。赞颂袁枚的身体强健,高龄之人登山行舟毫无阻碍。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