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作者,抄袭必究。
初读梁实秋的散文《旁若无人》,被文章中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旁若无人》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突然发现座位在摇动,以为发生了地震,其实不然。是附近一位先生用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利用脚筋的弹性,优游地发抖。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意犹未尽。接下来的几句描写,让人哑然失笑。“如果这一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爆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看样子也不像是神经衰弱,”
细细品读散文《旁若无人》,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几件小事,讽刺了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失文明的行为。
梁实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早年曾留学美国,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和文学院长。梁实秋出身官宦世家,具有贵族气质。主张天才创造文学,认为艺术是属于少数人的。
在散文《旁若无人》中,通过对在公共场所摇椅子、打哈欠、以及邻居打喷嚏、漱口、打饱嗝和高声谈话的描写,对那些不礼貌,缺乏教养的举止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旁若无人》中犀利的语言,无情的嘲讽,又带着几分诙谐和风趣。在形容打哈欠时,文章中有这样的描写“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膊伸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
大词小用,极尽夸张。于三言两语之间形象地刻画出邻居老叟的丑态百出。“邻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归来必令我闻知。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气充沛。根据那声音之响我揣测必有异物入鼻,或有人插入纸捻,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之上有金石声!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
梁实秋的散文《旁若无人》抨击了国民的劣根性,由批判个人的品行,上升为批判整个民族所存在的不良品行。何为劣根性,即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鲁迅先生在写《阿Q正传》时也提到国民的劣根性,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这部小说不但画出了国人的灵魂,而且暴露了国民的弱点。
国民的劣根性是千百年来所遗存下来的习性,愚昧无知,麻木不仁,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法,卑怯自私……相比于梁实秋的《旁若无人》,鲁迅先生的文章则更加犀利和深刻,不仅揭示出国民的劣根性,还饱含着要改造国民劣根性,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现如今,《旁若无人》中所描写的不文明的行为依然存在,电影院中摇椅子,邻里之间无所顾忌,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想要改造和消除还需要时间。相信当国民自身的修养、文化水平都能够大幅提升时,这种现象自然而然的就会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