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历史不容误读之010 焚书坑儒——“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背后

历史不容误读之010 焚书坑儒——“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背后

作者: 7baa18564b49 | 来源:发表于2017-05-22 23:30 被阅读0次

    可能在中学时大家能背诵过唐代诗人章碣的一首诗《焚书坑》,这是其所有诗作中最出名的一首,全诗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全诗描写的就是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其实末句“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论述是不准确的,刘邦的文化咱暂且不说,但是项羽肯定是读过书的,而且还写过书,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记载着《项王》一篇,班固自注“名籍”,在汉代不会有第二个人,肯定是项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焚书坑儒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事件,它集中体现了秦朝社会的黑暗面和对文化的摧残,多少年以来秦始皇也为此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

    但是笔者在这里要更正,焚书和坑儒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不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而且这两件事情的责任不应该全都由秦始皇一个人来背负,或者可以这样说要你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上,会不会做出与嬴政相同的决定甚至更遭也不一定。

    咱们先说焚书这件事。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率领几十万秦军犹如泰山压顶一般从燕国南部直扑齐国首都临淄,齐国宣布投降。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开始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先后剪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完成了其祖上几十代秦王的夙愿,扫平天下、一统宇内,建立了万世之功勋、成就了千古之霸业。

    当时天下初平,秦王和众臣都沉浸在开国的喜悦之中。丞相王绾,廷尉李斯都开始马屁上了,“以前的那些天子也拥有幅员千里的土地,但是外族或是地方的诸侯们是否听命于天子,天子管不了也不敢管。如今陛下您兴正义之师,讨残存之贼,现在天下一统,六国之地都成为秦国的附庸,法令都由您一人发布,这样的功绩是自上古一来未曾有过的呀!因此臣等与儒学博士 们商量了以后建议,古时有天皇、地皇、泰皇(后世书写成人皇),以泰皇为尊。所以臣等冒死请求给大王上尊号,尊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大王自称为朕。”嬴政把“泰”字去掉,取了“帝”字,自称为“皇帝”,追封他的父亲庄襄王子楚为太上皇,以后他的子孙以“二世”、“三世”一直传至万万世。

    丞相王绾又建议,“现在天下刚刚平定,燕、齐、楚等地都离我们这太远,如果不分封诸王,恐怕难以治理,恳请陛下分封诸位王子到各地去镇守。”嬴政把这建议发给群臣商议,廷尉李斯反对,“看西周文王武王所封之人,同姓的手足兄弟有多少,到后来的关系都疏远了,各国诸侯更相争伐,对自家兄弟跟仇人一般,周天子都不能禁止。如今天下仰仗陛下神威,刚刚一统,应该全部设立郡县,各位有功之人都用赋税赏赐,废除分封制。嬴政同意李斯的建议,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县,设立守、尉、监三个机构来管理各郡事物,改百姓为”黔首”,没收天下的兵器铸成十二个铜人立于咸阳,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这三个创举在中国文字史、货币史、度量衡史、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这样相安无事过了几年,嬴政这几年也没有闲着,到处巡游刻碑,歌颂他的丰功伟绩。转眼来到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这天嬴政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席间周青臣趁机拍起了马屁,“以前秦国不过千里之地,但是现在凭着大王您的文韬武略,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之地,没有不殷殷诚服的,以诸侯之地改为郡县,不再有战争之患。人人安居乐业、户户人丁兴旺,这样的制度传之万世又有何难,这是古代任何帝王都比不上的啊”!嬴政听了这话当然心里美滋滋的(悦),但是随后就有人给了泼了一阵凉水,此人名唤淳于越,是当时的大儒,他进言,“听说殷周之时历经千年,就是因为采取了分封制度,分封各位子弟功臣,让其在四方镇守,拱卫京畿,而先如今陛下拥有海内之地,荣登九五之尊,但底下的子弟却都是寻常百姓,地位卑微,万一出事,谁来相救?做事不以古为师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刚才周青臣以谄谀的姿态数落陛下的过失可见其不是忠臣。”嬴政又没辙了,私下找李斯商量,此时李斯以位极丞相,李斯上书说,“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都是运用各自的制度和方式将其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如今的郡县制和以前的分封制不是相互抵触的,只不过是时代不同了。如今陛下创下万事之基业,根本不是那帮腐儒可以理解的,况且淳于越所说的都是三代的事情了,有什么值得效法的?那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各国都厚待游学之人,现在天下太平,书同文、车同轨、法令出一,百姓男耕女织,力侍工农,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禁辟,诸位儒生不以现在为榜样而以古为师,诽谤当代,惑乱百姓,臣冒死要说一句:那些儒生以古代的例子来否定当今、以虚假的言论来迷惑现实,那帮人惯于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否定陛下如今所建立的。现在陛下统一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只要法令一出,那些人就运用自己的知识非议,入朝则心中否定,出门则交头接耳,而且还带领部下造谣诽谤,如果不禁止这样的行为,那么主上的权威就会下降,下面还会结党。所以臣请求下令让史官将除了秦国的史书外的书籍全部焚毁,天下有藏有诗、书、百家语者全部交到所在郡县烧毁,敢有私下讨论诗书者弃市(杀掉后尸首扔在街上),敢有以古非今者灭族,如果官吏知而不报者同罪连坐,下命令下达后三十天还不照办者黥(脸上刺字用墨涂黑)。医药类、占卜类、农业种植类书籍不在烧毁之列,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拜官吏为师。制曰:“可”秦始皇同意了。

    这就是焚书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从中可以看出,焚书的建议的提出者是李斯,并且秦始皇也同意。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么做之后的结果会有多么严重?我想他们多半是知道的,那为什么他们还要如此?

    先站在李斯的角度考虑,李斯是先秦时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他自然打心底里看不起那些儒生,认为他们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法家人物总是用他们的一双冷眼观察着这个充满尔虞我诈的现实世界。而且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就是要“分封制”还是“郡县制”,“郡县制”一开始就是李斯先提出的,他当然要竭力维护自己的主张,他认为三代以来造成的诸侯更相挞伐的局面正是由于分封制度的缺陷造成的,因为分封的诸侯虽然承认周王室是天下的共主,但是他们每个诸侯王在自己的诸侯国又是一国之君,有自己的军队、赋税还有一整套的官僚系统,一旦当他们足够强大,或者王室相对落后,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会起兵造反,因为哪个人不想做那个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而且前面说过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他跟着荀卿所学习的就是帝王之术,所以他很清楚嬴政当时在想什么,嬴政当时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李斯提出焚书的建议,就是希望能够“罢黜百家,独尊法术”,用他们法家的思想来统治帝国,那么他将永远能够立在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站在秦始皇的立场,嬴政当然不希望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以后会拱手让人,所以他一定要建立一套尽可能的加强其中央集权的制度,“郡县制”就可以达到,把天下分为若干个郡县,官僚系统内的所有成员都由皇帝亲自任命,这样一来权力自然不会旁落。我们从王绾和淳于越两次提出“分封制”,嬴政都不能给予当场答复,肯定抑或否定,每次都下去后找来群臣商议,可见嬴政心里也不是很清楚到底是哪个制度好,哪个不好。其实嬴政只是想他的权力和江山能够永远在他们家族手里,至于什么的制度无所谓,只要是对其统治有利的,不管是什么制度都是好制度。当李斯进一步提出要焚书的建议,一定也是摸准了嬴政的心思,当时天下初定,六国之人从主人一下子沦为秦国的附庸,他们内心深处必然不服甚至仇视。要想消灭一个国家,最根本就是灭其文化,没有文化的类傻子是最好管理也是最好统治的。就像后来满清入关以后,脚跟将稳未稳之际,兴起多少“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焚书的建议堪称秦朝版“文字狱”,嬴政必然会答应。

    再来看看坑儒是怎么一回事。

    坑儒事件发生在焚书事件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每一个登上帝位的天子心中都有一个永远的痛——死的太早,总是想方设法的使自己能够长生,按照他们的想法最好是能够永生。嬴政建下如此基业,当然想要永远享受这美好的一切,早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齐人徐福向嬴政上书,说渤海之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那是仙人所住的地方,可能会有长生不老之药。于是嬴政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前往仙山寻求仙药,一去而音信全无。其实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巡游之琅琊,再次遇到徐福,徐福怕嬴政怪罪他这么多年花费了大量的人物、财力而寻仙未果,于是编了一个谎话,说仙山之上长生不老药是有的,但是海上有大鲛鱼凶猛无比,我们的船只无法过去,请求派遣具有高超技艺的弓箭手射杀之,就能得到仙药了。于是秦始皇派出弓箭手,果然射杀了一条巨鱼,徐福又率众人出海前往寻仙,这次之后大家就知道他再没没有回来。有人说他东渡到了日本,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这徐福东渡成为了历史上一桩著名的悬案,千百年来中国、日本各地的学者对此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以上遮羞都是后话,坑儒事件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那年徐福第一次出去寻仙没有音信,但是这样的好事是不断会有人做的,第一个徐福走了,第二个徐福就会马上出现的,秦始皇也不可能在同一棵树上吊死,他一定会在不同的树上试试。这个人叫做卢生,他对秦始皇说,“我们寻仙药常常得不到,好像这其中有什么在其中搞鬼。我心想,大王应该经常秘密出行以便避开恶鬼,恶鬼避开了,真人就来了。如果大王的住所被旁人知道,就会妨碍神仙,听说真人,入水不会沾湿、入火不会烧伤,与天地同寿。如今陛下得天下,但是还未能做到恬淡虚无,如果陛下能不让旁人知道您的住所和行踪,那么不死药就会出现了。于是秦始皇信了卢生的话,自己不称朕了,改称“真人”,把咸阳的二百多座宫殿全部用甬道相连接起来,不准人知道或告诉他人自己的行踪和住所,泄露出去的处以死罪。有一次皇帝幸临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的随从车马众多,很不赞成。宦官近臣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丞相以后就减少了车马数目,始皇生气地说:“这是宫中有人泄露了我的话。”经过审问,没有人认罪,就下诏把当时跟随在旁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说了。但是即使这样,不死药依然没有出现。

    卢生和侯生害怕事情败露,互相商量说,“大王为人粗暴凶残、刚愎自用,起于诸侯、兼并谈下,自以为从古至今没人比得上他。专用酷吏,这些人都受到赏识重用,博士之职虽然有七十人,但都是虚设充数的。大臣们都只是按照皇帝的意思奉命行事,皇上喜欢用重刑、杀戮显示威严,官员们都怕获罪,都想保持住禄位,所以没有人敢真正竭诚尽忠。皇上听不到自己的过错,因而一天更比一天骄横。臣子们担心害怕,专事欺骗,屈从讨好。朝廷规定,一个方士不能有两种以上的方术,一旦运用方术不得效果,立刻处死。然而现在观天象测吉凶的术士就用三百多人,他们都是良士,就是因为害怕得罪皇帝,而不敢将其过错说出来。天下的大小事情都由皇帝决定,他还严格要求自己,不看好一天的奏疏就不准休息,这样的人我们不应该为其求取仙药。”于是他两就逃跑了。

    嬴政听到这消息勃然大怒,“我去年烧尽天下无用之书,召集那些有文化懂方术的方士来为我振兴天下,方士们想要为我炼制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如今听闻韩众逃跑了,徐福花费了我这么多的钱财没有寻得不死药,但是他们私下牟利互相告发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对于卢生我是相当尊重并且赏赐颇丰,现在他却诽谤我,企图加重欲显我的无德,我派人一一查问在咸阳的术士,有的竟然还妖言惑众、扰乱民心,真是岂有此理!”于是派官员一一审查,术士们铁索连环,一个供出一个,一共除名者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将其活埋于咸阳,让天下人知道忽悠我嬴政的后果,把剩下更多的流放至边境驻守去了。嬴政的长子扶苏替他们求情,秦始皇非常生气,将公子扶苏打发到北部边疆当蒙恬的监军,让他彻底远离了政治中心。也正是这一求情,使得后来胡亥能够篡权夺位、赵高能指鹿为马,李斯被腰斩灭族,秦朝的历史轨迹由此改变。

    以上可知,坑儒其实被活埋的是方士而不是儒生,方士和儒生有着本质的不同。方士即有方之士,用现在话说就是持有方术的人,是后来道士的初级版。方士的起源很早,在上古时代的传说中就有篯铿、容成、西王母、素女等,到了战国末年齐威宣王时候,在燕、齐一带濒海地区这些人便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传授系统,《史记》中将他们叫做“方仙道”。方士他们的中心思想和最终目的就是想通过服食、炼丹等一系列的修炼来达到长生不老。他们既有自己独特的方术,必然也合参有其他诸家的思想如儒家、道家、医家等,可以说他们是最早的养生学家、制药学家、化学家。如儒生他们是纯粹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从小是以孔子为恩师,学的是孔孟之道,讲的是仁义之礼。

    所以有人建议以后教科书要写这段历史时应该将“焚书坑儒”改为“焚诗书坑术士”,笔者认为是非常准确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不容误读之010 焚书坑儒——“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背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zi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