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8篇
目标觉醒: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判断一个人是否觉醒有三个依据:
一是“愿望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要变好到想要变好,从“浑浑噩噩”的状态转而开始对“美好生活”有了强烈的向往。
二是“方法觉醒”,即一个人从不知道怎么变好到知道怎么变好,其行动力从盲目的毅力支撑升级到科学的认知驱动。
三是“目标觉醒”,即一个人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去做成一件或多件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事,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人。
综合本书及《认知觉醒》中的知识去达成这个目标:至少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我们真正能主动做成的事其实很少很少,所以培养“主动做成一件事”的能力非常有意义,因为只有当我们知道如何主动做成一件事并真正做到之后,才有可能继续做成第二件、第三件……否则只能永远在第一件事的“做”与“放弃”之间徘徊。
不过在开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明确一下主动做成一件事的标准。我对它的定义是:在没有外力的要求下,自发地做一件事,并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首先,这件事是一个自发的长远目标,而不是被外力强制去做的短期目标。其次,如果你决心去做一件事,那就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做成,而不是随便玩玩。想养成习惯,那就让习惯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想培养技能,那就让技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毕竟我们追求的幸福就在我们个人的正面影响力里,所以“做出点名堂”是你我必然的追求。
目标·做成一件事的起点:如果你现在正处于想要改变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始的迷茫状态,那只需做一件事:培养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有用的技能——这是成长改变的必经之路,也是保证生命精彩的重要基石。
这个技能最好具备以下属性:(摄影与剪辑)
·它必须是有“价值”的——在3年、5年、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都有用,为此,我们需要大量学习这个领域的新知;
·它应该是能“利他”的——能解决自己和他人的痛点或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极度的美,且受益的群体越大越好;
·它最好是可“复制”的——复制属性可以让我们有机会获取大量的正反馈,同时拥有人生的无限可能;
·它往往是要“跨界”的——通过与其他技能进行复合,获取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
当然,我们还应该把目标“写下来”——写清楚它是什么,以及它对自己的意义和关联,这点十分重要。
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克制自己想同时做很多事的欲望和冲动,只选择最重要的一个目标,然后集中心力去做成,等做出名堂之后再去追求下一个。请相信,暂时放弃其他目标不会带来损失,相反,它会让你有真正的收获,因为充裕的时间和心智带宽是我们做成一件事的基本条件。
如果连基本的时间都不能保证,我们就会在多目标面前陷入精力不足、疲于奔命、一有干扰就会计划大乱的境地,然后焦虑地发现,虽然自己很努力,但就是学不深、学不精、学不出名堂,最终一事无成。其实这些都是现实提醒我们主动精简目标的信号,毕竟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中,作者提醒在寻找人生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做哪件最重要的事之后会让其他事情变得更简单或者不必要?”这既是只做最重要的一件事的好处,也是判断这件事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所以请放下“多”这个执念,把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那件事上去。
在行动之前我们还应该花时间思考做这件事的意义与好处,将这件事变成自己的刚需。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刚需,这件事还真没人能帮你,只能靠你自己花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行动、去反思、去感受。
对大多数人来说,刚需确实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的方法就是在做中想,在想中做,不断学习新知识,把所有的好处和理由都清晰化,然后在实践中体验、强化,最后固化为自己内在的驱动力。这些理由越清晰、越具体、越多维,我们的行动力就越内在、越强大、越持续,别人想扑都扑不灭。只有这样时不时地琢磨,我们的刚需才会慢慢建立。
要想主动做成一件事,我们首先应该主动改变这种“做多想少”的默认思维模式,在“想清楚目标和意义”这件事情上花更多的时间。只要真正想清楚了,我们才不会把肤浅的欲望当成目标,陷入“别人说好,自己也想要”或“努力三天就反弹回原形”的境地。思考和行动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主动进行身份建设,时常提醒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想不清自己该做什么,那就想想自己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或痛点吧,因为需求总是最好的牵引。只要我们直接去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就能从中得到最及时的反馈,而这种反馈往往会成为我们发现人生目标的重要线索。
人生的两种驱动力:痛苦其实是我们宝贵的人生资源,它会鞭策我们去改变现状,并给我们指出努力的方向。痛苦不是我们永远的驱动力,也不应该是永远的驱动力。比起被动的痛苦,人生更高级的驱动力是主动的喜悦。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诸如在舒适区边缘努力、产出作品获取反馈等策略让自己在成长途中走得尽量轻快,同时尽早做好准备,在痛苦这个驱动力消失之后主动切换到愉悦这个驱动力上。一个聪明的成长者一定会提前布局,借助已经拥有的无压环境,积极探索新的人生目标,从内心出发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在喜悦的激励下继续创造新的价值和成就。
一个团体和一个人成长的共同秘密:专门花时间去思考意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主动转换驱动力,从老一辈人的痛苦驱动转向新一代人的喜爱驱动,她们都夺得了冠军,但内在的驱动力完全不同。
试错:真正的人生目标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能找到的,它通常需要我们经历一个试错的过程。在刚开始进入一个新领域时让自己尽情地试错,这样才有机会找到“出口”;一旦找到“出口”,我们再主动全力奔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试错本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期间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铺路石。只要你一心向上,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
成事之旅:如何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周期·如何保持耐心、不焦虑:漫画师戴维·萨拉奇诺在2012年创作的一幅连环漫画《11辈子》,大意是: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如果以7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其实可以活很多辈子……
“七年就是一辈子”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细数起来,其力量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它能让人彻底告别焦虑,不再急于求成。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主动降低心理期待,告诉自己要能忍耐暂时的进步缓慢。从7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当下的沉寂不算什么,我相信只要盯着长久价值去持续学习和产出,就一定能走到复利曲线的拐点。
二是它能让人聚焦目标并拥有真正的成果。除了急于求成,很多人无法主动做成事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欲望太多,总想同时达成很多目标。但如果在7年的时间里只专注于一个领域或只做一件事,我们会变得非常从容。千万不要觉得用7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节奏太慢,如果我们真能在每个7年彻底做成一件事,那这一生的成就也将非常璀璨。
三是它能够让人持续学习,终身成长。“七年就是一辈子”犹如一个时钟,到点了它就会提醒我们更换赛道,走出舒适圈,去接受新的挑战。不断探索新领域、学习新事物,这样我们就可以让自己大脑的神经始终保持活力,不会陷入“一劳永逸”的状态。
伦敦大学开展了一项“养成一个习惯需要多长时间”的调查,其习惯养成的标准是:必须使这些习惯根深蒂固,成为自己毫无觉察的行为——这和我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个标准非常吻合。调查显示,养成习惯的平均天数是66天,最长254天。所以,我要想养成一个习惯,通常会按至少半年的期限来规划,也就是至少持续180天。
放下“速成”的妄念、放下这种“同时想要很多,马上就想实现”的期许。有时候只有放弃这种“安全感”,自己才能真正进入安全地带。
说到安全感,我想你最关心的应该是这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我决心用7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确保成功吗?万一做了那么长时间还是老样子,岂不是损失更大?二是我现在已经人近中年,再花七年投入做一件事,是不是太晚了?
现在投入到底晚不晚?放眼一生,人生其实没有晚的时候,只是很多人心中始终有“成名须趁早”的执念,觉得不在自己年轻的时候成功人生就没了希望,只要我们把目光放长远,就会发现人生其实还有很多机会,即使错过了现在,还有“好几辈子”可以重来,根本无须慌张。
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些人比我们更有天赋、机会更多,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创造了让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但你也不必羡慕,那注定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机会。如果你已经确定自己无法成为那些极少数人,那就扎扎实实地走价值积累之路吧,这条路适合所有的普通人。
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可以让价值进行积累。这无疑给我们开启了一扇未来的大门,因为只要我们现在去积累,也一定能用价值筑起自己的人生护城河,而时间是建造这条护城河的必备材料。一旦你真的把自己的目标周期拉长到3年、5年,甚至7年,就几乎可以大概率地胜出,因为很多人在中途就放弃了,越往后,竞争的人越少。
那么关于安全感的第一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如何确保自己投入数年时间磨炼技能一定能变得更好或有持续的进步呢?方法是有的,而且很简单,它就是“刻意练习”。
方法·确保不会白白付出:刻意练习的核心是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拓展自己,不管我们追求什么目标,只要谨遵“让自己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的原则,花大量时间对作品(产品)进行持续的修改和打磨,每次做到当前最佳水平,再辅以时间的力量,我们的能力圈和价值圈必然会持续增长,而这种增长也必会将我们推向价值交换之路。
策略·确保付出有所收获:无论目标、周期还是方法,最终它们都指向了同一处——产出深度价值,即制定有产出的目标、保持耐心去积累价值、在舒适区边缘打磨价值,如此,我们方有机会参与价值交换。这就是从做成一件事到有一定影响力的实现路径。
当你具备了一些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且还能将这些价值展示出去、被他人强烈地需要,那么价值交换就已经发生了。
价值交换的全貌了,如果按等级分,它至少有以下5个层次。
一是只输入不输出。这类人只知埋头苦学,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的努力,却从不想着要输出点什么,于是他们一开始就没有参与价值交换的机会。
二是有输出但无价值。这类人勤于输出,甚至非常努力,可惜他们始终在舒适区内打转,生产的内容价值不足。他们要么追逐热点、要么自说自话、要么内容过于同质化,除了用努力感动自己,其余所获甚少。无价值或低价值的内容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必然难以立足,因此,输出和价值必须合而为一,方能迈过价值交换的分水岭。
三是有输出、有价值但积累不够。如果我们的输出越来越受欢迎,甚至时不时有意想不到的爆发,说明我们已经在价值创造的路上开始小跑加速了,但这时还请保持耐心,几次爆发并不能说明问题,持续稳定地高质量输出才能让我们走到复利曲线的拐点。
四是有价值、有积累但借力不够。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帮我们传播时,说明自身的价值积累已经足够丰厚,此时可主动参与交换,在价值观相符的更高平台展示、投稿或合作。只要价值足够大,他们就会需要我们,愿意为我们传播,这是一个互利的过程。就算对方不理睬、不接受、不回应也没关系,我们并不会损失什么。
五是如果我们自己的产出确实很有价值,那么想办法让更多人知道、使更多人受益就应该成为我们的责任。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更多有需要的人负责。这种共赢信念必将让我们走到自传播的最高阶段,那时,你会发现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主动与自己连接。
如果你认可价值之路,也愿意走价值之路,那就时常审视自己所处的阶段吧,相信这个“进度条”会让你看到更清晰的努力框架。
主动做成一件事的原理和方法全部梳理完毕。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行动,所以剩下的就交给你和时间了。
一点反思:
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