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由
过年期间,和一位长辈吃饭,他问我说:微信的表情是不是都是日本人做的,发一次就收1毛钱?当时憋着没有笑,还是和长辈简单地解释了下目前表情的收费规则。后来仔细想想,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流言更易流传,从小时候的马化腾生日转发送Q币,到现在这个表情收费,流言层出不穷。互联网的开放精神,给了我们获取知识和消息的途径,但是不会告诉我们知识和消息的准确性。
互联网相关特性
到家之后将流言的传播特性以及互联网的特性认真的比较了一下,发现两者具有很大的重合性,兴许就是这样的重合性,让流言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更快和更广。
-
互联网的匿名性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信源的不确定性对于流言的传播有着催化作用,而互联网的匿名特性使得流言的来源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在互联网上,人们在传播信息时,不会针对信息进行严谨的判断。当你转发一条微博时,你不会去考虑事件的真实性,而是会做更加情绪化的判断。 -
互联网的多样性
流言的传播有着同化性。所谓同化即:流言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知识、习惯、态度、兴趣、需要、情绪等主观因素来理解流言的内容,凡是符合他的这些主观状况的,他就会接受下来,同时对各种内容按照他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系统加以归纳整理,进一步加工,甚至添加枝节,然后再传播。
由于互联网的多样性,人们可以及其容易地找到一些有着相同价值观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话题的展开,不管其真伪,都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讨论。 -
互联网的弱把关性
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并不像传统媒体一样有多次的审核,一条微博,一个帖子,说发就发了,没有人会管你对错(当然在天朝一定程度上还是会有审核)。正由于此,一条错误信息的散发,很难被人阻止。 -
互联网传播快
有了互联网以后,一个大的新闻,不用10分钟全国几乎都可以知道了。流言自然也一样,一则贴近热点的流言,传播速度也非常快。一条微博差不多经过4次传播就可以到你完全想象不到的人那里去,其中还不乏通过评论传播的内容。
在这样的互联网特性下,确实是滋生流言的温床。遏制流言的产生及传播是对社区型产品一个较大挑战。
怎么办
-
引导社区调性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独特调性,调性的来源是因为产品的特性,用户的特性及管理者的方式综合形成的。后面的几点操作都会影响社区调性。
以流言来说,当一个社区调性更加偏向于正经的社区时,对于流言的散播有着抵触情绪便更加严重。在一条流言形成的情况下,社区成员会很快地对该消息进行反驳。目前比较符合的应该算是知乎,“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这话应该算是一个梗了吧。 -
社区通告
对于一些与社区相关度较高,且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周知,以置顶贴或者其他形式。避免流言在社区内传播,将其遏制在源头,或者禁止流言继续传播,转而传播正确消息 。比较常见的例子是:知乎的小管家账号和企业账号。 -
增加流言产生的成本
当一件事的成本很低的时候,就不可避免的有很多人会去做,散布流言也是。增加散步流言的成本,如确认散布流言后直接封号等。这样的措施可以让用户更加爱惜自己的羽毛,减少流言的产生。 -
举报系统
增加举报系统可以让社区内大部分成员可以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注意恶意举报等特殊情况,不然容易使社区成员反感。 -
机器学习
通过机器学习对于散发流言的账号进行处理,当然这个很难,同时对社区管理的大部分作用在于社区环境的优化,而不是处理流言及对应账号。
一些瞎扯,欢迎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