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悖论:
一个体实现与文化自保:
每个体都以最完美潜能运作,使人能获得各种工具装备和机会意识,来完全发挥他们的聪明、技巧和热忱。
将背后支柱的文化复制,并进一步加深其经济、政治、文化后果。
二资赋本位(人)与工具本位(文化工具)
资赋本位,教育为提升人的各种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最大限度不同方式发掘人的天赋,尤其是有天赋的人
工具本位,工具指文化,文化中能给人提供有益资讯(方法、路径、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案路径策略。
文化符号工具箱可以将学习者的能力容量实际化。杜威说思维深广度与一个人专业素不有关,专业素养最主要的是通晓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教育中关键是教给学的人类历史上已经验证行之有效的东西。
如果认为心灵可以不依赖知识序列独自运行,就倾向于发展资赋。如果认为文化在解决问题中占主导地位就倾向于后者。
心灵本质与用途。学习者必须仰赖自己的智能和动机才能在学校提供的东西获益。教育所能提供的只是加强和执行先天心灵能力的手段
三 特殊主义(个体,次文化)与普同主义(文化整体的价值和生活方式)
人类体验即“本地知识”是合法的,不能化约成任何更高、更有权威的、更普同的建构。
把权威意义强加本地人体验之上是霸权
解决悖论的举措
一开端方案:以文化方式帮助人自我实现
二奥克兰计划: 使能文化,凸显我们认为,能够使儿童变得更有能力的一些重要原则,不仅建立技能基础,而且要能发展出有效参与使能社群的意思。
创立一个学校联盟的中枢,该联盟的加盟学校遍布全国。学校改革目标,很容易达成如提高阅读程度,提高考试成绩以及其他种种该达成的成果,为学校学生和老师创造出协作的学校文化。
奥克兰计划的核心是创造协作的学校文化.奥克兰计划遵循的原则是学校是协作的社群是真正的群体。他的成员会共同投入来产制联手的产品,孩子们在交流过程中不怕受嘲笑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以积极态度参与,以共享来学习。
使能文化: 如果将他人(包括小孩)视为团体里能担当、有事干或有贡献的人,他就会变成那样。即使在老人赡养中心,如果老人觉得对社区能承担任务,就活得更长病得少,并维持更强心理能力。韩国移民在美国比日本智商多15 分。他们在日本被鄙视、隔离、被对待为“低能者”,但美国对他们基本看法是“非常聪明”。
使能文化中有皮格马利翁效应,有协作学习对人潜能的激发和个人创造的肯定,而最终产品是激发个体自尊感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目标物。
对抗文化,对抗自己的怯懦畏缩、孤僻。有效实现对抗,要有文化氛围,使人能。使能是克的发展负面因素的关键。
《不准你说你不会玩》与打破区隔
托儿所里的小孩会把不属于他们那个小派系的孩子赶走。
道德教训,很不容易自动生效,真正需要的是在日常实践中的示范
道德实践里隐含的教训是什么?学校正为此探索的需要提供了有力的机会,心灵到底要如何使用?权威到底如何对待?和他人如何相处?学校正是特别为获取这些意义而设立的场所。实践是发生在任何和所有能提供身份区隔市场的地方。人为了回报某些已成立的区隔(包括许可、认同、尊敬、支持、承认)而一直在做某种符号资本之买卖,而这样的市场就存在于买卖发生之处。区隔的市场是无所不在的;不止存在于商业市场或期货交换的地面(其中,区隔被更抽象的方式转译成金钱)也存在于人与人互相亲近的教室餐桌上以及派系里
文化的工具箱具有使能性,本身实际上具有能使孩子们发展出积极、探问、以及驾驭世界能力的本质
我们要把学校文化建设相互学习者的社群,能联手涉入问题解决的历程,人人都能对相互教育有所贡献。这样的群体不仅为教学提活动场域,也是认同和相互工作的聚焦之处。让这种学校成为文化相互性的实践之所——儿童对于他们所为、如何而为、为何而为均能提高意识。个体性和群体效能之间的平衡在群体文化中实现,同理,各族群认同和他们所属的大社群意识之间也得以获得平衡。
相互学习的学校文化会在该文化内形成自然的分工,培养个体先天资赋和促进所有成员向前迈进之间平衡,会在群体中以更为人道的方式内在的表达为“根据每个人之能力而自发”的状态。
这样的学校文化当中,对于某事堪称拿手的人至少意味着他会教他人把我该事做得更好。
如果整个文化能接受“成为相互协助的社群”这个挑战,也许, 在学校用功就成为国家财富更为公平的分配形式,国家财富也会更加富有,而非富者益富贫者益贫。
学习的最佳条件是有参与感、有前行经验导引、有社群性、协作性、以意义建构而非意义接收为目的——我们甚至在这些学校中教自然科学、数学和语文等学科,都会比传统的学校更为成功。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都不能不以成人积极而诚实的参与为基础,也就是说,要有心甘情愿且准备十足的教师,来给予和分享,来安慰和支持。学习总包含着在大文化中创造意义以及和大社会协商意义,教师正是大文化大社会的出席代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