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44《坛经·附嘱品第十1》

44《坛经·附嘱品第十1》

作者: 朱红东 | 来源:发表于2022-06-12 07:23 被阅读0次

【原文】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浅析】

1、这是六祖最后的教导嘱托,所以称付嘱品。本品内容有四,首先对自己的高徒讲,今后都要独自为一方师,各有使命,即传承心法。本则具体讲如何接引和开示前来问法之人,所谓三科法门,三十六对法,开顶级大师培训班。

2、吾灭度后:出家人修行,把自己走说成灭度。

1)灭是灭障,消业。可以理解成出一趟差,把应做的差事做好了。

2)度,即度苦。完事了,当然轻轻松松的回去交差,从此岸已到彼岸。

3、如何说法不失本宗,即顿教?

1)原则有二,其一莫离自性。比如三皈依,需自性三皈依;其二,消解二元对立,出没即离二边。

2)风动幡动,既不要站在风动一边,也不要站在幡动一边,不可执著于一边而成二元对立之事,一切莫离自性,心动中道。

4、出语尽双,皆取对法。不要执著于两边对立,绝对的认为一边肯定是对的,妄念都来自二相。六祖反复在讲这个道理。

1)如同我昨天在终南山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山密林里,潭水异常的清澈透亮,特别珍贵,秦岭独有的细鳞鲑,将近有七八条自由自在的游着。

2)人常说水至清则无鱼,可为什么这么浅的水里魚有那么多,还是因为生态好了,人迹罕至,无人打扰,世外桃源地,人魚两相忘。

5、要就事论事,不可其二。更要多看好的一面,多积极的心态面对。

1)同时切不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趋富避贫、趋贵避贱、趋顺避逆,如此等等。

2)一切都是因果,该来的总会来的,全然接受,究竟二法尽除。

3)正、反、合,一切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矛盾对立而统一。

4)说彼必有此,说知必有行,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5)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只有一个硬币。

6、三科法门: 阴、入、界三科

1)阴界入也:阴是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2)入是十二入。外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有六门:眼、耳、鼻、舌、身、意。

3)实际是五种感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加上第六识意识,对应外部客观的一面:色、声、香、味、触、法(法即事物)。

4)一个梨子拿在手里,有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而要成其为梨子,必须要第六识,分别识把前五识综合为一体,才有梨子这个认识。

5)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合起来,阴、入、界三科。感觉世界,客观世界、主观对客观的认识(所谓文明)。

6)比如一幅绘画,是眼识的体验,又是客观世界的呈现,然后画出来,夹杂着画家对世界的认识。三科全有了。

7、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便是转识。逻辑推理一来,加强了分别识。不是不要分别,而是不要执著于分别。须由自性(佛性)统率,便无执无偏。

8、人与动物识不一样,比如听力,有两种,一种是动物或听力,能听到人类听不到次低频,非常微弱的声音;但音乐学院考得听力,是听觉的敏感,灵性。听力与旋律的区别,感觉其美。审美能力。如是一十八界,皆自性起用。

相关文章

  • 44《坛经·附嘱品第十1》

    【原文】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

  • 六祖法宝坛经 付嘱品第十(一)

    六祖法宝坛经 付嘱品第十(一) (博主注:付是吩咐,嘱是嘱咐,即六祖给予门人的嘱咐,这品是第十品,也是六祖坛经最后...

  • 坛经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 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

  • 45《坛经·付嘱品第十2》

    【原文】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

  • 52《坛经·付嘱品第十9》

    【原文】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

  • 48《坛经·付嘱品第十5》

    【原文】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

  • 53《坛经·付嘱品第十10》

    【原文】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

  • 49《坛经·付嘱品第十6》

    【原文】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

  • 51《坛经·付嘱品第十8》

    【原文】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

  • 46《坛经·付嘱品第十3》

    【原文】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4《坛经·附嘱品第十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hg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