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浅析】
1、这是六祖最后的教导嘱托,所以称付嘱品。本品内容有四,首先对自己的高徒讲,今后都要独自为一方师,各有使命,即传承心法。本则具体讲如何接引和开示前来问法之人,所谓三科法门,三十六对法,开顶级大师培训班。
2、吾灭度后:出家人修行,把自己走说成灭度。
1)灭是灭障,消业。可以理解成出一趟差,把应做的差事做好了。
2)度,即度苦。完事了,当然轻轻松松的回去交差,从此岸已到彼岸。
3、如何说法不失本宗,即顿教?
1)原则有二,其一莫离自性。比如三皈依,需自性三皈依;其二,消解二元对立,出没即离二边。
2)风动幡动,既不要站在风动一边,也不要站在幡动一边,不可执著于一边而成二元对立之事,一切莫离自性,心动中道。
4、出语尽双,皆取对法。不要执著于两边对立,绝对的认为一边肯定是对的,妄念都来自二相。六祖反复在讲这个道理。
1)如同我昨天在终南山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山密林里,潭水异常的清澈透亮,特别珍贵,秦岭独有的细鳞鲑,将近有七八条自由自在的游着。
2)人常说水至清则无鱼,可为什么这么浅的水里魚有那么多,还是因为生态好了,人迹罕至,无人打扰,世外桃源地,人魚两相忘。
5、要就事论事,不可其二。更要多看好的一面,多积极的心态面对。
1)同时切不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趋富避贫、趋贵避贱、趋顺避逆,如此等等。
2)一切都是因果,该来的总会来的,全然接受,究竟二法尽除。
3)正、反、合,一切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矛盾对立而统一。
4)说彼必有此,说知必有行,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5)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只有一个硬币。
6、三科法门: 阴、入、界三科
1)阴界入也:阴是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2)入是十二入。外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有六门:眼、耳、鼻、舌、身、意。
3)实际是五种感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加上第六识意识,对应外部客观的一面:色、声、香、味、触、法(法即事物)。
4)一个梨子拿在手里,有色、声、香、味、触五种感觉,而要成其为梨子,必须要第六识,分别识把前五识综合为一体,才有梨子这个认识。
5)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合起来,阴、入、界三科。感觉世界,客观世界、主观对客观的认识(所谓文明)。
6)比如一幅绘画,是眼识的体验,又是客观世界的呈现,然后画出来,夹杂着画家对世界的认识。三科全有了。
7、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便是转识。逻辑推理一来,加强了分别识。不是不要分别,而是不要执著于分别。须由自性(佛性)统率,便无执无偏。
8、人与动物识不一样,比如听力,有两种,一种是动物或听力,能听到人类听不到次低频,非常微弱的声音;但音乐学院考得听力,是听觉的敏感,灵性。听力与旋律的区别,感觉其美。审美能力。如是一十八界,皆自性起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