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女儿刚开始能走路时,只要在她前方张开双臂,她就会一边哈哈大笑着一边向你奔来,每次都是兴冲冲的样子。
读幼儿园,我每次接她放学,都习惯性地放个小蛋糕或一两根鱼肠在收纳箱里。她上车后立刻像寻宝一样,满心期待地仔细翻找:“看爸爸给我带了什么?”
其实整个学期下来,就只给她准备了两样东西,不是蛋糕就是鱼肠,但她每次翻到了都像发现新大陆般惊呼“啊哈哈,是蛋糕,蛋糕!啊哈哈,是鱼肠,鱼肠耶!”
每天晚上睡觉前,小家伙都要大人陪她躲一轮猫猫才肯睡。所谓的躲猫猫,其实就是用被子蒙一下,大多数时候还是顾头不顾腚的。但是小鬼每次都很认真,轮到她找人时,都会小心翼翼地翻开被子,找到爸妈后就会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平时就算是从妈妈手里抢过一把梳子,或是一瓶润肤露,她都能把玩着高兴半天。看来小孩子真的很容易满足,动不动就开心。
我相信大多数的小孩都是这样的。他们原本就思想单纯,了无心事,无忧无虑。他们的神经中枢,几乎都还是纯天然的,发现了新鲜有趣的,感觉到轻松愉悦了,他们就会情不自禁高兴,就会忍不住开怀大笑。
都说“笑一笑,十年少。”看来笑有助于年轻,笑有利于健康,我们都应该从孩子身上学快乐,每天都尽可能地让自己多笑几下。
反观一下我们自己,有久没有开怀大笑过了?现在的我们,貌似几乎都丧失了笑的功能,我们的脸部肌肉,恐怕都已变得僵硬了。
贰

也许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大人了,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没心没肺的了。我们身上扛的都是责任,工作强度高,家庭负担重,生活压力大,所以大多数时候,觉得不好笑、不想笑、笑不出,更多的会觉得还不是笑的时候。
总之,我们总会有种种理由和借口,让自己不想笑,或者笑不出,久而久之,我们快乐的功能就“消失”了。其实我们是虚荣、欲望和焦虑太多,所谓的成熟和责任,更多是用来装饰和掩盖的,因为在这个物质社会,我们已习惯将一切物化了,包括快乐。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只有等我们事业有成,拥有足够多的财富,住上大房开上豪车,娶上美妻钓上金龟婿,孩子乖巧成绩优秀,我们才有资格去快乐。
其实,这是曲解了快乐的本质,物质条件只是锦上添花,绝不是快乐的先决条件。否则,如何理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如何解释小孩尚无片砖只瓦,也能整天开怀大笑。所以,快乐只是一种心里的感觉,跟物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根据分子心理学理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发笑中枢,当人脑中那些正面的或正效价(正电性)的信息载体分子被激活时,就能释放出一定强度的电流,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发笑中枢,使人发笑。如果都是负面反向的刺激,结果可想而知。
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时期,全家人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据说进去的人能生存下来的几率不超过3.5%,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先后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
弗兰克尔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他在书中描述幸存者离开集中营的最后一幕:我们想用自由人的眼睛第一次看看集中营的周围,“自由”我们不停地自言自语,这些年来,我们念叨这个词无数遍了,梦里都想着“自由”,以至于搞不清楚它的含义了。
我们到了长满野花的沼泽,看到并且意识到它们就长在那里,但一点感觉也没有。
晚上,我们又聚在一起,有人悄悄地对另一个人说:告诉我,今天你高兴吗?”
另一个人回答:“说实话,不!”他不知道,大家都是这种感觉,我们其实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日后要慢慢地重新培养这种能力。
看,这才是真正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毒气室、焚烧炉、死亡工厂,这些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标记,那里每天充斥着死亡,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过下一刻钟,连明天都觉得遥远。
环境的恶劣,生存的渺茫,对未来的绝望,再也没有比奥斯维辛集中营更让人阴森恐怖了。幸存者们暂时失去了快乐的能力,这完全可以理解。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所面对的环境,所遇到的困难,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不至于让我们也丧失了快乐的能力,只是暂时被蒙蔽了,或者说只是我们误解了快乐的本质,所以才一心向外求,一直追求感官刺激,一路疲于奔命。
叁

港片里最经典的台词,必定是那句“人最紧要系开心!”追求快乐原本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作为成年人,更应该以开心快乐为第一要务。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呢?如何才能恢复我们“消失”了的快乐功能呢?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就应该多向小孩子学习。
其实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并不知道人生的宗旨是什么,他们也没有刻意去追求快乐,他们只是活在当下,享受现在。
一行禅师在他的书《正念的奇迹》里提到,正念,就是一心一意地将注意力投注到当下所发生的事上,将心带回身体,活在当下,享受快乐。
例如洗碗,就一心一意把碗洗干净,别总想着要得到老婆表扬,也别害怕被别人笑话,更别担心会妨碍到男人养家糊口。陪娃便专心陪娃,别一边守着娃,一边盯着手机,别总想着陪娃会影响到你拯救地球。
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应该用正念去度过。清晨醒来,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感受当下,觉知自己的存在,觉知生命赋予的馈赠。感受到自己在呼吸,发现自己拥有接下来的24小时,拥有窗外明媚的阳光和天空……
只要能时时保持正念,你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保持心态的宁静和平和,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其实没有多大的难关,风风雨雨也只不过是正常现象,这样一来,人也就会越来越快乐。
与之相反,如果我们没有保持正念,就会被欲望折磨,被心事烦扰,被他人掌控,被情绪左右。那种痛苦的感受,就是让我们笑不出来的罪魁祸首。
所以一行禅师建议:
早晨醒来时,不妨轻轻地微笑。
闲暇时,不妨轻轻地微笑
听音乐时,不妨轻轻地微笑,
发怒时,不妨轻轻地微笑。
……
笑,意味着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也能体现出一个人感恩和回报时的一种敬意。
笑,代表着一个人兴奋和激动的心情,意味着一个人乐观的心境和对美好的憧憬。
笑,能给予一个人坚强的信念和勇敢的智慧,能让一个人不断地奋进和崛起。
让我们有事没事都多笑一笑吧,林肯说过,大多数人想要自己有多快乐,就能有多快乐。因为快乐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
让我们多向小孩子学习吧,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活在当下,我们就能得到更多的快乐,从而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