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2岁5个月了,藏书等身。
虽然她的书里图片要远多于文字,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书的本质。暖暖喜欢看书,有其自身因素,亦有外界原因。内因是她胆子小,电视里突然出现的或枪战、或血腥的场面,常常令她恐慌不已;外因是她身边的人喜欢给她囤书。从童话故事到蒙学读物、从幼儿礼仪到行为规范、从童谣儿歌到现代诗歌,她看得乐此不疲,这世上也唯有读书和美食能让这个活跃的小姑娘安静下来。
其实自她牙牙学语之时,我就开始给她读古今诗歌、国学经典。她学语时期说出的最长一句话就是,一口气诵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和鼓舞。自此,我开始有意识地教她背诵一些古诗,在她一岁半时,她已经能够背诵二十多首古诗。在此,我想声明:我并非要培养神童证明早慧,亦非有“抢跑”、“领跑”的念想,我只想培养她的一点文学感觉。由于我的懈怠,在她两岁之际,二十多首古诗已经忘得所剩无几了。事实也再次证明,我并非急功近利的要得到什么、或者证明什么。我也从未在人前要求孩子表演她的背诵,我不想让她误以为这是哗众取宠、炫耀的资本。背诵从来就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小游戏。与孩子一起背诵的过程,也是我再次学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读《弟子规》时,我羞愧的发现作为儿女,很多地方我做得还不够;学《三字经》时,我惊奇的发现这本书太强大了。天文地理、民间传说、伦理道德、朝代更迭,囊括万物,简直是一部微型百科全书。讲成语典故时,我欣喜的发现原来“面相”简单、结构简练的四字背后,竟藏着这么多有趣的小故事。真是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虽然她已经背会的,未必能理解,固然当我读出“子夏为莒父宰,问政”时,她能迅速接出“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如果不复习巩固,甚至会全部忘记。就像一岁半时已经背熟的二十多首古诗。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读书、背书的执著和热情。我相信那些看似已经淡忘的内容,实际上已深深投影到她的心底,某个恰当的契机一定会唤醒这些记忆。这些曾经熟背的内容就像蛰伏在土地里的种子,一声春雷的召唤,抑或一场春雨的启迪,它们必将破土而发。前些日子,我带她去踏青。四月天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地上是新鲜的绿平铺,头顶是长长的柳条低垂,她在窄窄的小道上欢跑着,我紧随其后。突然她放慢了脚步,嘴里念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我瞬间被她的背诵击中,心中一阵感动,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登高必赋,有感而发”吧,一种源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表达,一种物我合一的共鸣。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要将读书与背诵进行到底。
我希望孩子在她的成长过程始终有书香为伴,当她在人生之旅中面对大千世界的无数美景时,不是胸无一物、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苍白无力的一句“哇”应付了事,而是能姿态翩然、满口生香地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