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刚进了一个对我来说全新的行业。
这个行业的新,是仅仅对我而言。
不是教练行业,教练是我提升自己,对外释放能力和价值的一个角度。教练和教育一样,是我非常喜欢的行业。因为它们像催化剂一样,能够给人带来未来可能的变化。
1
做教练的时候,会给初识的客户做自我介绍。每次介绍自己,我都会有不同。但大致的内容都是:我是一个程序员、创业者。从业近20年,一直在做软件研发、技术管理方面的事情。创业十余年,也一直负责技术部门。对团队管理、组织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因为经历多次创业,在团队管理、资本运作、组织发展上略有心得。
其实那都是所谓光鲜的一面。多次创业,意味着都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也意味着必定经历了很多的分分合合、一波三折。真正的顺风顺水,谈的都是”如何实现一个小目标“了。
这些年的经历,是一部个体认知的发展史。
2
从十多年前开始和别人合伙创业到现在,我心底都是充盈着改变行业的雄心壮志。因为关注的是一个行业的变迁和未来,我相信团队的愿景,也相信团队的能力。为之,我不在意一切得失,自己的得失和自己团队的得失。
所以这些年来,我的每一个合伙人,都让我看到了我力不能及的能力,Z的远见,Y的关系处理,……等等,但是能让我学到的,往往是一些管理之术,学习之术。
我知道这是我的狭隘。但我不知道狭隘的原因是什么。理工科思维只是一个中性词,不是包治百病的遮羞布。
3
前几年流行一个笑话,大意是说,某IT公司招聘研发工程师,招聘条件里有一条就是不得殴打产品经理。这个笑话貌似是说,产品人员和研发人员是互为天敌。但是原因呢?后续的解释是需求变更和工作返工低效的矛盾。但这个矛盾是为什么产生的呢?彼此的对话语言不一致和沟通偏差?
还有一个笑话,大义是:老婆给当程序员的老公打电话:“下班顺路买一斤包子带回来,如果看到卖西瓜的,买一个。”当晚,程序员老公手捧一个包子进了家门。老婆怒道:“你怎么就买了一个包子?!”老公答曰:“因为看到了卖西瓜的。”
这个逻辑的碰撞源于两种思维习惯。一种理解,这是两件事:1、下班顺路买一斤包子带回来,2、如果看到卖西瓜的,买一个西瓜,需求是:一斤包子(必选项)和一个西瓜(可选项)。另一种理解类似计算机的输入输出,以if else进行条件判断。结果是买包子,条件是是否看到卖西瓜的。如果没看到卖西瓜的,买一斤包子带回来;如果看到看到卖西瓜的,买一个包子回来。这两种思维,可能没有对错之分,但是确实产生了理解偏差。
这种程序员思维,我也有了好多年,只是程度可能有轻重。
4
创业时,发现这样的思维是不行的。用这种思考方式去管理整个产品线,指导产品经理和技术经理是不行的。自己的思维习惯会有偏好,这个偏好容易形成偏见。这个偏见让我警觉,我要去换个思维去看技术。
回归到源头,什么是IT技术,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不可替代的核心是什么?仅仅是个传统行业的助推吗?我们需要软件和互联网,是因为他们满足了我们特定的需求,那个需求是什么?
大家成为低头族,有的是为了寻找快乐,有的是为了逃避痛苦。那么那些提供抚慰的内容,是怎么通过IT技术抵达人心的呢?
5
看看传统的服务,看看能和情感产生直接关联的方式方法或许会有答案,于是我开始研究、学习服务设计。服务设计是比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更深的探索。服务设计,就是通过对用户的调研、画像,找到核心的需求,设计服务链路,填补既有服务的服务缺口或创建新服务来满足核心需求,和用户建立情感链接,形成品牌或口碑效应,从而持续的和用户互动。
服务设计是通过设计服务流程,来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生理心理需求的学科。涵盖了从用户心理生理为起点,到服务被满足的为终点的整个过程。核心是对人的精准研究。研究人对事物的看法、认知、好恶,以及这些看法、认知、好恶的程度、偏差,发生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去通过服务去影响和改变一些变量。
对人的精准研究很重要。但这个精准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又是什么?我一个做用户研究的朋友说,培养一个专业的用户研究人才需要三年。我不需要那么精通,不想成为一个人类学家或心理学家,有没有其它的选择?
6
我以为教练是一个相对折中的路径。因为教练关注的是人。教练能帮助个体的认知拓展发现盲点,帮助个体的感知提升洞察情绪。
我学习教练学科,但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不想在这几年走专业教练的道路,以此为职业发展方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学习教练、学习服务设计,都是希望通过这些技能这些认知,能帮助我去做改变行业的事情。
7
我进了物业行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