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坐在实验小学的门口喝咖啡,刚好遇到小学放学的时间,门口都是来接学生回家的家长,多数是爷爷奶奶在等。咖啡店旁边是一个小卖部,小卖部中有卖汉堡、炸鸡和冷饮。我停留了大概二十分钟的时间,基本每一分钟就会有一个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小卖部买冷饮或者炸鸡汉堡。而这些家长中,只有一个是妈妈带着女儿买了吃的,剩下的全部是爷爷或者奶奶带着孙子、孙女面带笑容地看着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雪糕或油炸食品。有一个奶奶对老板说:“我这基本每天要来你这里买个雪糕......”老板笑呵呵地应对。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而这个普遍现象反映了很多其它的社会现象。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成了爷爷奶奶,而不是父母。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更愿意对他们提出在父母那里无法满足的要求。孩子不断在父母的严厉和爷爷奶奶的溺爱中转换着角色,长久以往,性格和情绪都会越来越不稳定等等。这样的普遍现象,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93139/352061fbda091c03.png)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以及前段时间热播的《少年派》,剧中都体现了孩子抑郁症的问题。我的身边也会经常听到哪个小孩因为抑郁症辍学、自杀,或者已经上了大学,却因为抑郁症停止学业的案例。
我曾经与同龄人探讨过为什么80后和之前的年代中,学生出现的精神问题要远远低于目前出现的概率。总体来说,80后的学生时代虽然已经过上了相对比较轻松和快乐的生活,但物质生活并没有那么富裕,基本上大多数人还是从小看着父辈过着艰苦日子长大的,很多人甚至从小就开始学习家务、帮助家人维持生计,那个时候,能够买得起一个冰棍都算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小孩,不要说每天出入餐馆和定期去的游乐场了。对于那个时候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有机会见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拥有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而且没有多少可以上补习班的机会,应该说基本没有,全靠自己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和回家自己努力,大多数家长都没有能够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那时候的学生,知道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知道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其它的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他们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要远远大于现在的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93139/964b2cff52679c65.jpg)
现在的学生,从小在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宠爱中长大,还小的时候任何事都有大人来解决,童年时期除了开心地玩耍和小伙伴的小矛盾,再没有任何烦恼。到了上学的年纪,对他们来说,学习就成了他们人生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而家长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课业、补习班、兴趣班,让他们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和不易,只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孩子面临家庭的变故、或者其它压力,就会越来越想不开,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敞开心扉,久而久之,心胸越来越窄,精神就会出现问题。抗压能力基本消失,是现在的学生中出现精神疾病概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当然,我并不是想通过这样的比较来贬低什么人或者抬高什么人,只是想说明从小培养一个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的重要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93139/8890224ba224edd6.jpg)
家长们在给孩子更多的爱和经济基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从小在生存能力和抗压能力上的培养,毕竟精神财富才是能够真正伴随他们一辈子的宝贵财富,自己的孩子能活的真正开心幸福才是为人父母最想达到的目的。
学校的教育,也更应该多一些课外劳动、能力培养和道德教育,而不是仅凭学习成绩和体育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乃至一个人是否优秀,毕竟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那些少数重点高校毕业的高材生、研究人员,更多地需要动手能力、吃苦能力和技能较强的专业人员。学校不应该把学习成绩的比较作为学生的价值观强行灌输给孩子,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很不健康。学生只是一个人人生中占比较小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期,如果面对的是不断的打击和成绩的比较,带给他们的只有越来越多的厌学情绪,甚至是轻视生命的后果。
那些容易得抑郁症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各地排名靠前学校的学生,这样的学校门槛,是很多学生和家长付出很大努力挤破头才跨入的,但是进去后并不是一劳永逸,面临的是更大的压力,每次考试都要重新分班次,班次越靠后,说明成绩越差。虽然老师强调了分到后面的班级,并不等于就被放弃了,但是作为学生的心理,怎么会不被影响?如果你是学生,你会愿意承受这样的压力吗?
所以,改变教育模式,从小正确地培养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让他们能够从小全面地了解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了解生而为人该负的责任和将要面临、解决的困难,让他们有足够的意志力支撑起整个人生,才是成功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