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790226/f3351883b6f7fdd1.jpeg)
对“中国教育”,大家都有话说,咳,各有各的道理。我说吧,身在哪个环境就适应哪个环境,正所谓“适者生存”。要真的不喜欢,索性就跳出这个环境,找你喜欢的环境,不然就好好干事吧,因为多说无益。
扯回正题,因为我家接受中国式教育(明人不说暗话:没那跳出环境的条件)正儿八经的接受小学义务制教育后,都觉得吧得努力拼一下。行,是这个说法。我努力考进了市里一个顶好的初中,开始寄宿生活。
我记得第一天刚开始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干啥都很卖力,这边一个“老师”,那边一口“老师”,然后宿舍,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了,急了,回不去家了,宿舍该干什么?好家伙,哭的哭,喊的喊,要么就傻站着,要么就瞎忙。就记得挺慌乱的,然后就跌跌撞撞习惯了。所以说,人啊。
初中成绩极好,又赶上叛逆,然后考上了一个比一般好一点的高中。好了,开始哭了,怨了,怎么办呢。撸起袖子干呗。但后来发现数学还挂科了,这下子自尊心受挫了。白天学,晚上学,别人吃饭的时候学,别人玩的时候也学,一下子考了年纪第三,又开始洋洋得意起来。成绩也忽高忽低,很骄傲。高三意识到要努力了,发现努力也不一定考好,急了。最后呀,考上个一般般的本科,又开始了住宿。
嗯,离家更远了,宿舍呆的更久了。怎么说呢,大学的不固定教室,我们没了“回教室”而是“去教室”,张三李四,嗯,都听过,是同学。他长啥样,天知道。按部就班,好一点一整个宿舍行动,差一点一个人独行。鸡毛蒜皮,一点小事也可能放大。一个宿舍,四个人,六个群。咳,反正不捅破,表面上的和平还是有的,当然大部分表面都是不错的,内里,谁知道呢。
刚开始,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天天起得早睡得早。不出半月,前排座位,人少,后排座位,香饽饽—没战胜惰性。起得越来越晚,睡得越来越晚,宿舍,能不出就不出。
就那么突然一天,看到了一张天山的雪图,愣了点,矫情的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路费,食宿费……我有机会吗?然后就开始一点点努力。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努力。我告诉自己说:“不努力肯定不行,努力了呢,没准就成功了”后来,期末考试,很多人挂科了,我稳当的过了,我就有点欣慰,努力还是有用的吧。
然后寒假就到了,进厂体验一下。刚开始,很兴奋,计件的,一个个都是钱。第一天赚了200多,晚上都是兴奋的。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不到一周,就不行了,太累了,身体和精神。手动心不动,和机器没什么区别。就突然明白一些作家的心理了。我又想,这种工作早晚会被替代,我何去何从。我继续煎熬的上班,一天天拖着疲惫的身体,精神迷茫。放假了,开始背单词,得心应手,背单词也是享受了。我有一点点懂了:那么多年,读书就是我的工作,习惯了就好。努力一点,以后可以做点脑力劳动,不说追求钱,也得让自己好过一点。起码知道,我不是个机器,起码还得会思考。
所以,如果有朋友看见了这一篇随笔吧,高中生就努努力,好大学真的不一样;大学生也努努力,毕竟机会还很多;其他朋友们,也别放弃,努努力,狠狠心,大家都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