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就说“他把存折轻轻放下。”全文围绕了巨款的来历和儿子李堂的去向展开。胃口被吊得足足的。
看文章的题目就以为是发生了什么违法的事故,所以才有“私了”一说。全文读完后,才蓦地觉得心里的伤痛在无线扩大,也才能懂得他的傻是来自心底压抑的痛,她的晕是痛失亲子时的撕裂的痛。文章不直接写孩子因为水上失事丧生,就一直在用“你猜”,来一点点揭露事情。
父亲关机办理完儿子的后事,用“封闭”为借口,让妻子猜存折上巨额资金的来源,猜儿子的去处,猜故事的过程。其实,也是他在一点点虚构编造的过程,是他自己一点点接受这巨大打击的过程,也是他想方设法拖延妻子得知噩耗接受不幸的过程,更是他自己独自忍受煎熬的过程。
读罢全文,除了自己忍不住跟着文章的节奏在猜想之外,从写作的角度冷静思考,为什么这篇文章能牵动自己的思绪,它好在哪里?
一、巧设悬念,构思精巧,结构有张力
张力这个词我是新学的,我也不知道用在这里对不对,但我以为,能够让人感到紧张的,都算有张力吧,所以就用上了。
一篇文章能不能让人读下去,开头很重要。
文章开头讲“他把存折轻轻放下。黑色的方桌上搁着一本,绛色,很扎眼。”可是“她没看存折,而是看他,好像他是一个陌生人,需要对他进行检测。”这里就让人很好奇,为什么拿存折回来了她却不看,为什么他是陌生人,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检测,存折很扎眼?……这一系列的为什么其实就已经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就是悬念,能够形成张力。
接下来,又有转折,好几句话都有“李堂”的存在,“李堂封闭还情有可原”“李堂为什么还不开机”“要不你问李堂”“他为什么总是关机呀”……这些话,又让人们挂牵,这是谁,为什么总关机,一定发生事情了,那么发生什么事情了?
有事却不直接说,“还是猜吧”“再猜”“你先猜钱是怎么来的”“你猜”……没完没了的猜,到底谜底是什么?猜对了吗?“还得往下猜”,就这样慢慢地揭开谜底——原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好奇,就会勾起人们的欲望。当最后的真相写出来时,才更能体会到什么是心痛!
二、细节描写勾人
我用“勾人”这个词,是因为,我的确体会到了它的好。
先说开篇的存折。存折不都是绛色的吗,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还说“黑色的桌子”,是为了给全文的悲情故事铺垫上“黑色”的基调吗?“很扎眼”这个描写,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注意到了异常,可随着阅读,被我忽略了,再次回读时发现,用命换来的钱,能不扎眼嘛!所以,绛色,需要强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细节的铺垫。
还是这张存折的描写。“那是一本新存折,新得都不好意思去碰。”只有看完全文,才会知道为什么是新的,这个新存折其实就是扎心的痛!
再接着说另外的细节。她要去拿起存折时的描写:“她的手指捏着衣襟,捏了又捏,估计把手指捏干净了,才伸出去。”这句话里有四个“捏”,其实就是捏衣襟,可为什么写得如此细致?如果她是个生活富裕的人,会对一张存折如此小心在意吗,还要“把手指捏干净了才伸出去“”这么一想,心里突然就又有了心疼。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突然丧失了一个已经27岁的儿子,中年丧子,当事情真相揭穿的时候,她有多可怜。
可怜的还不止如此。这还是一个心脏有毛病的女人。27年前她生李堂时差一点就憋死。医生说她的心脏有毛病,能生一个还保住命,已是奇迹中的奇迹。这样的女人,如果一下子知道儿子的死讯,她会不会也离开人世?这下子,你们能体会得到他——她的老公,李三层,一次又一次让她“猜”,然后慢慢地揭示真相的良苦用心了吧!
可是,他,就不痛吗?文章没有直接写他难受不难受,可从各个细节中都能感受到他的痛,而且是痛彻心扉。
细节一也是情节构思独特之处,猜故事编故事,这里不多说。
细节二:
“他不动,呆呆地立住,看着正前方。正前方一片虚焦,他什么也没看见,只是摆了个看的样子。她扳扳他的下巴,又拧拧他的面肌,但他始终没动,好像变成了植物人。”这段话,是在她问他“这么多钱,你打算拿来起房子还是存定期?”这个问题时他的反应。从“不动”“呆呆地”“什么也没看见”“只是摆了个看的样子”“好像变成了植物人”这些的词语中,能够看出他的“呆傻”。甚至“全村人都知道他变傻了,但谁都不知道他是如何基因突变的。”事实上,只有读完全文,前后联系,才会懂得这种“呆傻”之后掩藏的极致的悲痛!
全文最后的一句“他的泪水滴落在她的泪水上”,就让这悲情到了极点。
故事本身是悲痛的,怎样把它表述出来才能让人共情,才是我们作为“作者”需要思考和学习的。
其实文章的环境描写也很好,以前我写环境时都是一笔带过,或者干脆没有,多读一读这样的文章,学一学是有好处的。还有,文章语言极为精简,也很有启发。
感触的地方很多,很多。同时,也是思考:为什么会取名《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