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讲地理,也关涉历史,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理的一部分。
读《湖北专辑·下》关注到的是民谚和小龙虾。
谚语是套话,但不是空话,而是信息的浓缩,便于口耳相传、代代相承,是插上翅膀的语言。
其结构有迹可循。
1、财富的陈述
《红楼梦》讲四大家的财富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清朝时期讲述武汉的财富分布:武昌的银子顶着,汉口的银子摆着,汉阳的银子晒着。三个分别指清朝官员、百业市场和露天竹木材。
并列式的结构,代表着所并列者等量齐观,差不多是一个量级。民谣的结构比雪芹先生更工整一些,或许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
2、权威的表达
讲小龙虾这一篇文章用了这么一个小标题: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
这种从大到小的递进式结构,太常见了,是表达权威的一个超级套路,几乎在每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都能够看到这个句式。我倒也用过,可惜光一句口号,很难实现整体的差异。
3、小龙虾市场展望
1918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小龙虾,20世纪20-30年代小龙虾从日本传入南京,到了20世纪80年代,小龙虾已经西进到武汉市区的大部分湖泊,后来又到了重庆,为后来龙虾季节满城尽是红壳甲奠定了基础。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展鸿先生研究小龙虾为什么风靡,提出了三个理由:
其一是命名。小龙虾,借了龙虾这高大上食材的势,易于流传,如果用它的学名“克氏原鳌虾”,传播力度就要小得多。
从传播角度,这个理由完全成立。
其二是小龙虾以麻辣风味流行,而且是在淮扬菜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区域流行,与吃麻辣区域的劳动力流出有很大的关系。这我想也是川菜得以风靡的主要因素。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人口的流出,把当地的美食带到了新的地方,就是地方菜传播的种子。
其三是小龙虾所处的季节与社交性。上手剥龙虾,放下手机,与好朋友一起享用瞎扯,龙虾是参与性极高的社交氛围食物,就像烧烤、火锅。没有什么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食物的场景化也是个有趣的课题。
小龙虾在2017年达到了113万吨的产量,如果终端餐桌上一斤按照50元算,也是万亿级别的品类和市场,但是龙虾有潜江、盱眙这样的行业内比较知名的产地品牌,也有像油焖大虾发明者李代军先生这样的湖北龙虾代表人物,但是好像还没有全国性知名的品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