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谦让,是礼的实际态度和行为表现。人都想自己得好处,对自己所得不满意,就要争,一争,就血气翻涌,头破血流。所以制定礼,就是制定各人本分规矩,谁该处什么位置,该得什么待遇,谁先谁后,谁听谁的,都给你安排好,想要好的,就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就行。
有个皇帝决定要奖赏臣子们每人一只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要怎样分配才不至于导致争议呢?皇帝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时,百官们各抒己见,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办法。正当百官争论得脸红耳赤时,宰相默默地来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只最瘦、最小的羊牵走了。于是大家在互相谦让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
六尺巷的典故。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家人修书一封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回了一封信,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58919/96a17d0e0c73de2b.jpg)
看看我们现在实施的交通规则,各种路口,各种情况,谁让谁,谁先走,都有了非常的礼让秩序。“礼”,就是社会的交通规则。这规则的核心,就是秩序、次序。
规则是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所以每个人必须有让的精神,就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巴勒斯坦问题为什么世世代代解决不了?因为双方都不相让,都在找自己心目中的公平,不找和平,不妥协。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何有”,是有什么困难呢?能以礼让精神来治国吗?如果能以礼让精神来治国,那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以礼让精神来治国,都不相让,那礼的虚文又有什么意义。“让”,是相互的,所谓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上下相敬,温良恭俭让,一国和谐。
今天学习了礼的根本精神是让。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