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打卡】第204天 20211220
【书目22】《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作者】干国祥
【版次】漓江出版社(2019年3月第2版)
【页数】262页
【进度】1–18页)
【摘评】
引言与前言部分金句频出:
1.有时候,课堂上学生喜悦的眼神、课后同事的赞誉会把我们推到人生的极乐时刻,让我们获得一种罕有的成就感。但更多时候,我们却深陷于机械、枯燥、刻板以及自我怀疑之中,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教学更难琢磨、更难把握的事情了。(这一转折,道出了无数语文老师的窘迫。)
2.90%的教研活动,是用于研究几乎只占1%的特殊课——每位老师每个学期上一堂公开课,这堂课与日常教学关系并不大,日常的课堂教学,事实上并未按照这种公开课的模式在进行。……在公开课表演课占据公开的、桌面上话语的同时,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成为更日常的更、为普遍的学校课堂教学事实话语,成为真正统治课堂教学的潜台词潜规则。(公开课、赛教课、优质课要的是“先进的理念”,要有上的了台面的说辞和教学方式;常态课则直指考试,一切交给成绩来评说。)
今天还读了第一章“有效教学框架”的前两个问题:一、什么是有效教学框架(如下图)
二、怎么解读教材(如下图)
【打卡】205天 20211221
【进度】18-30页
在“有效教学的三类目标”这一小节。
作者先简述了新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而后阐释了新教育的三类目标,具体如下:
作者认为教学能否有效,首先取决于三类目标是否确立恰切。而且与我们平日制定教学目标几乎相反的地方是,作者明确说:“教学目标事实上就是要求学生“习得”“获得”“掌握”的知识技能,所以,它在书写上千万不能与教师预设的教学策略混为一谈。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我们把教学目标更名为学习目标,即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三类目标。”“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教学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要在规定的不同程度上,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而教师在课堂上教过不能算是目标,只能视作为了达成这些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方法。目标的表述要清楚地说明,这些是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在我们天天纠结“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到底有何区别的时候,这段文字无疑给出了答案。
在“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这一小节中,作者讲“学生自主预习”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要将预习视为学生独立地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课堂教学则是对独立学习的效果的检测、修正与提升。”“预习不一定是课前预习,事实上他应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使课堂教学的一部分。……预习是学习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在预习的水平上。所以,预习作业要全面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为教学做一些基础准备。”
多少年来,我们对预习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生字词;二是熟悉文本内容;三是没有具体、明确指向性的课前随便读读写写。这样的认识走到初高中后直接沦为无预习进课堂。预习,真的是被我们弄废了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
【打卡】第207天 20211223
【进度】31–45页
这十几页文字记录了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中的“教学板块分栏”和“反思”部分的内容。
其教学板块最大的特点有二:一是用左右两栏设计及其明确的区分出教者的教学流程和学习者的需参与学习活动;二是整个教学板块采用了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理论,使得课堂远离机械破碎。
关于“反思”部分,作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反思主要目的在于“检查教学效果”。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教学目标相当于医生给病人诊断后开出的药方,教学过程相当于“吃药治病”的过程,反思就是比对一下预测给出的目标在授课过程中有没有达成,即相当于医生给的药吃了后有没有治愈病患。唯有如此“冷峻的反思”,语文课堂才谈得上精确与高效。
本部分还有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对当下语文界流行的“语文味”的厘清和批判。详情如下图:
【打卡】第208天 20211224
【进度】46–80页
在“训练有素”这一小节中,作者指出:
“维持课堂纪律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训诫与惩罚,游戏与奖励,知识内在的魅力。毫无疑问,虽然这几种方式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无疑前面的方法是简单粗暴的,是外在的,只有发觉知识内在的魅力以吸引学生才是在教育伦理上合法的,在认知科学上合理的。”
“但是,这显然并不是最高的教育境界,而且他也不十分合理。因为学习往往伴随着漫长的疑难,可能整个过程的大部分十分枯燥,而且还可能会遭遇到最终失败,即不能获得打开奥秘时的那种无上的快乐。所以要知识焕发迷人魅力是一种理想的课堂境界,是教师不懈的人生追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有比他更可行,也更为高明的境界和方式,那就是训练有素。”
干师的这两段话不只是有理论高度,更有现实基础。要知道理想常常被现实打得满地找牙,唯有行之有效的现实方法才能缩短与理想的差距。
新教育的训练有素包括:
【打卡】第215天 20211231
【进度】81–148页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分别是:1.落实有效教学框架;2.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3.知识、生命与生活的共鸣。本书第一章主要讲第一境界,第二章主要讲二三境界。今天读完了关于讲述第二个境界的内容。
本节讲述用了三个课例:《景阳冈》、香港版的《月光启蒙》、新教育版的《月光启蒙》。后两个课例的比对,让人不得不惊叹干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到位,更为精彩的是,他能通过恰当的策略帮助学生习得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的东西。我们在教学中,对于“教什么”的定位就很不准确,对于“怎么教”更是稀里糊涂了。
干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高屋建瓴”的教育教学理论家,而是亲自用他的课堂来印证他提出的理论的教育实践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