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广福
格扎盒
走过了天涯海角,尝过了各地美食,我还是最爱老家美食———大饹馇。
在河北省遵化市与天津蓟县交界处的黄花山东侧,昌瑞山南,有一座清代皇家陵寝——清东陵。说起来,遵化大饹馇这个美食,还与清东陵有点关系。
我的妈妈是满族人,外公那一辈是守陵人。小的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慈禧太后带着随从来到东陵祭奠祖先,太后用膳时,太监上了一道本地特色风味儿,这道用当地绿豆面做的美食让慈禧吃得很高兴,本来,按照御膳的规矩是太后吃一口菜,就要换掉这个菜,当太监正要取走这盘菜时,慈禧说了一句:“搁着”。“搁着”是满族人口语放在那里的意思。正好这道菜在本地没有统一的菜名,借着太后的金口玉言,慢慢地大家就称呼这道菜为“隔着”了。
“搁着”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多音字,很多本地人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两个字,就有了很多版本。我也没有在词典里见过统一标准的用词,我就采用其中一个版本“饹馇”。这两个字,姑且代用吧!
先说说大饹馇的制作方法吧!这个美食制作方法有点像山东煎饼的做法,只是用料不同。把绿豆面与水混合成稀粥状,摊在直径大约半米的平锅里,锅里不能放油。当一面烙出了焦黄状,再翻过来烙另一面。两面呈现金黄色时,就熟了,可以出锅了。 别看我介绍得挺简单,其实烙大饹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现在,也有人用电饼铛制作的,那个味道和遵化清东陵一带的完全不一样。
小时候,我见过妈妈做饹馇。先说选材吧,用的是当地出产的绿豆,这种绿豆是我见过的所有豆子中,颗粒最小的一种,不能生吃,因为它浓浓的难闻的豆腥味儿,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我一直认为老家周边出产的绿豆应该算作野生绿豆,我们老家那里总有很多奇怪的植物,比如野生板栗,比如野生橡子,比如野生樱桃,比如野生核桃。我觉得,老家山野里生长的绿豆,也是野生绿豆。要不然,用这种绿豆面粉做的饹馇,怎么会让太后吃得龙颜大开呢?
老妈摊饹馇前,先把铁锅烧热,用稻草把锅底来回擦拭十几遍,直到锅底闪出油亮光泽为止,我想:这一定是为锅底上油呢,你想,那个稻草在滚烫的锅底来回滚动,一定会留下稻米的糯香气息,能够渗出稻花油。摊饹馇的锅底温度是不能很高的,刚好烫手的温度正好儿,用的柴草也是稻草。
老家大灶烧的柴火是颇有讲究的,分为硬柴和软柴。烹饪不同食物,使用不同的柴草。硬柴有:松木枝、狼毛草、芝麻杆等,这都是含油脂的硬柴火,易燃且火团大,火焰强,适合炖猪肉,炸油条等需要大火的食物烹调。稻草、玉米叶、蒿草等属于软柴,适合烙饼、摊饹馇等需要小火的食物,就用这软柴。稻草燃烧时的软火轻轻地舔着摊有饹馇的锅底,这个锅底温度不高不低,妈妈用双手不停地翻着这蒲扇面儿大小的格扎,我就在灶膛前面填草烧火。有一次,趁妈妈不在,我偷偷地用手去翻那饹馇,顿时,手指被狠狠烫了一下。以后,我再也不敢试了,我就纳闷了,怎么妈妈就不怕烫手呢?
摊饹馇也不是一年四季可以做的,那时候的乡下,只在冬天制作,因为饹馇只能够在寒冷的天气里,才可以保存,其他季节,放上两三天,就变质没法吃了。现在有了冰箱,才解决了存放的问题,人们才可以一年四季吃到美味的大饹馇啦。
摊好了饹楂皮其实只是做饹馇美食的开始。我们老家饹馇的吃法有:白菜烩大饹馇,韭菜炒大饹馇,醋溜大饹馇,焦溜大饹馇,和饹馇盒、饹馇汤等。在所有的吃法中,我最喜欢的是饹馇盒和醋溜饹馇。饹馇盒制作比较麻烦,先要做肉馅儿,这个肉馅儿里面也可以添加火腿和豆腐、蔬菜等。妈妈可以做出很有特色的饹馇馅儿,那个馅儿不仅好看,也好吃。
饹馇盒的做法是:案板上放上一整张饹馇皮,把肉馅儿摊在饹馇皮上,大约有两公分厚,上面再盖上一张同样大小的饹馇皮,然后用刀切出半个火柴盒大小的小方块,把小方块放入沸腾的油锅,油炸三、分钟后,焦黄的饹馇盒就可以出锅食用了。吃饹馇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趁热吃,凉了就有豆腥味儿,不好吃了。刚出锅的饹馇盒鲜、香、酥、糯、脆,真的是五味俱全。每年冬天,妈妈会用一口瓦缸油炸大半缸饹馇盒,放在房后墙根冷冻上,家里来了客人,取出一盘子,煎热了放上酒桌,给客人做下酒菜。溜饹馇的做法比较简单,把油和醋、葱和蒜的比例搭配均匀,上锅炒制,就可以了。
对我而言,遵化的家乡大饹馇不仅是一种美味儿,更是一种寄托了乡思的结。每当想起这种美食,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那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想起野鸟栖息的山林、想起风中的青纱帐,想起慈祥的老奶奶,想起雨中的老屋,屋顶袅袅炊烟,和从厨房飘出的饹馇香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