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读的是《走出孤独》书中的第六部分:真正的高手,都有破局思维。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从婴儿时期向父母寻求帮助,到孩童时期向伙伴发出邀请,再到青年时期向伴侣表达爱意……社会感总是与我们的生活相伴。
追求社会感是人的天性。与社会建立联结能够满足我们的安全感,使我们远离焦虑、恐惧等不安情绪。
与此同时,社会感还是我们各种能力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
作者指出,有些父母很少向孩子发问,或者不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这会让孩子失去必要的社会沟通能力。
当孩子长大后,他往往会因为自己无法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失去信心。我们可以想象,这将会对他的其他各项能力的发展产生多么大的阻碍。
莎士比亚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而人们推崇的责任感、忠诚、坦诚、崇尚真理等美德,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它们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
社会生活的需求塑造了我们的心灵,完善了我们的人格。一旦我们将自己与社会生活割裂,我们便会出现心理上的创伤、人格上的缺陷。
如果想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就要把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建立联系,让自己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遵循社会生活的规律。
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因为社会环境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约束。我们的心灵只有参照了社会生活规律,才能判断、解决问题。
作者从语言的产生这个角度举了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语言作为社会中的一项交流工具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而人们之所以创造语言,就是为了与他人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通过互助来适应社会中优胜劣汰的规则。
如果没有社会,我们也就不需要语言,也不会对语言产生兴趣。我们学习语言、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在遵循社会的规律,使自己得以融入整个社会环境。
其次,我们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复杂性和多变性是社会生活的两个显著特点,现在的状态永远不代表以后的状态。因此,如果我们不能顺应社会的变化,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在你的身边一定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讨厌变化,总是喜欢以过去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事物。

他们会说: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不如早点嫁人。”
“男孩子画什么妆?搞得不伦不类。”
“创业干什么?还是考个公务员最安全!”
然而,这些遁世者终究无法扭转时代的变化。于是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人抱怨:“现在这个社会是怎么了?现在的年轻人真不像样!”
其实,当他们开始说出这样的话时,就表明他们已经掉进了狭隘、陷入了孤独之中。而打破这种孤独的方式,就是换一种开放的思维去看待社会。
柏拉图有这样一句名言:“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我们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拥抱新的可能。只有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我们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摆脱狭隘思维的限制。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
汪国真说过,“一个人要走出孤独,需要别人的力量,更需要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你得敝开窗扉,接受风的吹拂、雨的滋润、阳光的照耀。”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孤独的感受,也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卑、封闭的一面。
我们也许会因为过去受到的一些伤害而刻意限制自己与社会的接触,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敏感、自卑、怯懦、多疑。
但只要我们愿意从现在开始努力敞开心扉,勇敢走出舒适区,尝试去做一些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就一定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社会就像一面镜子,如果我们心中只有阴暗面,那就无法在镜子里看到光明。我们怎样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便会活出怎样的人生。
当我们学会正视自卑,便不再会胆怯。当我们懂得奉献合作,便不再会悲观。当我们知道顺应变化,便不再会封闭。那时候,我们的心将变得更加温暖,我们的生活也会住进更多的阳光。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走出孤独》的第六部分就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