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人抱怨,“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吗,为什么能这样死板呢?”
那天是早高峰,坐在公交车上,看着压得死死的大马路,大家也都是只有“望车兴叹”了。这时候一个上了点年纪的男子在接了一个电话后,显出急切的样子跟司机说,“开门,我要下去!我有急事,那边都等不及来电话了!你,开门!”
司机当然不给开,男子不高兴,在那嘟囔:“为啥?”
----“这是规定,是制度。不到站点,这门是不能打开的。”
男子来劲了,说出了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当然也连带着说出了“活人还让尿憋死”的说辞……
曾几何时,国人都把这句话奉为圭臬,愣是不遵守这“死”的制度,觉得只要人活着就不该被尿憋死。也因此那些犄角旮旯便成了人们“不致憋死”的地儿,可真是大开方便之门。古往今来,就因为这句话,我们付出了怎样惨痛的代价。
中国古代老早就要了法家,子产曾铸“刑鼎”,以彰显“规则”。可惜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泼冷水,以致鼎虽在而人莫守之,堂堂制度形同虚设。夫子也在两国交战的时候,虽身为监军,却因为一个临阵脱逃的军官是个孝子,非得不按制度办事,还因孝子而嘉奖,结果余下将士纷纷效仿,几成败局。翻开历史像这样的事比比皆是,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模式便固化了。在制度面前遭遇不便时,就都想着另辟蹊径,创新创造。
“制度是死的”,其实讲的就制度的权威性、刚性、不可改变性。任何制度一旦制定下来,就必须共同遵守,无一例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和法外开恩。另外制度当然也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因时、因势、因人而异,要有稳定性。古人云:“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讲的就是制度的重要性和刚性。
“人是活的”无非是想说人的愿望、想法是多样的、多变的,远比制度要丰富多彩,“活的”是绝对的,比“死的”总有价值上的优先性,总不能让“活的”迎合“死的”。这时,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去分析“活”比“死”重要,还是“死”比“活”重要,而是要区分这个“人”是个体意义上的还是群体意义上的,即大多数人,制度只会因大多数人的“活”而变,绝对不能因某个人的“活”而变。
全世界范围内德国人以严格遵守规矩而闻名于世。德国面对规定和制度首先想到的是遵守,不管制度本事是否有问题,作为一个个体首先是去遵守。德国的强大和规范肯定与他们民族的规矩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