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小妹聊得很愉快。她向我分享了发生在她那群可爱的学生身上的趣事,也分享了一些要面对的问题。
说到有位学生,是小妹同事班的前班长,他在老师办公桌那儿做PPT时,不小心把老师桌子上的花瓶打碎了。就悄悄地收拾完现场若无其事地离开了。待老师发现来班上询问时,大家默不作声,只有一位在现场的同学悄悄地指了指前班长。
那是老师心爱的花瓶,被打碎了确实心疼,但因为他并不是有意的,老师也理解。然而让老师不舒服的是,那位学生的隐瞒掩盖过失的行为和拒不认错的态度。老师虽然不大高兴也没有说什么,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小妹感叹,作为老师和学生计较太小家子气,不提此事自己心里憋屈。确实如此。当时觉得这个学生的这种行为很是不妥,觉得他并不是一个实诚的人,不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后来看了《好好说话2》中的介绍,发现说谎只是种手段,而不是动机,里面有更深的因素。那位学生用沉默的方式拒不承认自己的过失,掩盖事实亦是如此。
说谎常因“胆怯”,不敢直面和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想想“胆怯”的背后,又是种什么样的心理在作祟呢?归根结底,这是基于一种能躲就躲的自保心态,出于这种私心,在问题面前选择退缩。正如书中所说的:
“说谎”只是结果,真正的原因是胆怯和自私。很多人都以为,说谎是因为不诚实”,其实没这么简单。谎言只是手段,“回避某些不愿面对的事实”才是说谎的真正目的。其真正的动因,是不够勇敢、不够自信,不相信大家会喜欢自己真实的模样,才会用谎言掩饰自己。
而反过来说,想要做个诚实的人,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勇气和自信。所以,谎言被拆穿之后,你不仅应该寻求别人的原谅,更需要分析自己“说谎背后的动机”。让道歉成为一段成长的开始,而不仅仅是对于错误的补偿。
其实这位学生在事后第一时间可以用真诚的道歉来获得老师的谅解,哪怕是当面没有承认,可以事后私下向老师表示抱歉,“老师,对不起,之前是我没有勇气跟你说实话,所以没承认是我打碎的花瓶。对不起,老师的花瓶是在哪儿买的......”这样会得到老师的谅解,老师也会为学生敢于承担责任而欣慰,“不用啦,知道你也不是有意的,别放在心上。”
作者认为,道歉技巧的核心,是需要去解析自己“说谎的动机”,认识自己自私、胆怯、软弱的一面。其实你也不用担心,就算动机看起来很不堪,动机背后的情感,通常也能与人产生共鸣。比如害怕失去、害怕不被爱、害怕对方生气这些理由,都是比较容易获得对方谅解的。
美国的沟通专家约輸・卡多指出:“对不起”之所以会有力量,其实不在话怎么说,也不在内心怎么想,而是在于你是否充分展现出“羞耻感”( Shame)。羞耻感展现得越多,道歉就越有力量。”
要注意的是,道歉的內容虽然要简洁明了,但是话说出口的时候,不要太流利、太大方,显得像是排练过似的,有损道歉的真诚感。真正被歉意和羞耻感折磨着的人,说话会有不由自主的停顿、磕巴、词不达意之感。
道歉最大的诀窍,就是“不要怕尴尬”。你越尴尬就能让对方越快消气。看到你这么丟脸,场面这么僵,对方通常就会很快消气,甚至还会主动打圆场:“好啦好啦!没事了没事了。”
想到前些天,阳阳不小心打破了我的小绿植杯子,我虽不愉快但也不好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计较。不同的是,阳阳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好。她知道后,领着阳阳来我面前道歉。他妈妈说,“听说阳阳把你的杯子打碎了,实在不好意思啊。来阳阳,给阿姨说声对不起。” 阳阳怪不好意思的,抬头看了我一眼又埋下头去,低声说了句,“阿姨~,对不起。”看他红红的眼睛,肯定被他妈妈训话过,我连忙安慰道,“没事儿,没事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过失,诚挚的道歉会为你获得谅解。但我更喜欢作者的那句“让道歉成为一段成长的开始,而不仅仅是对于错误的补偿。”这是种醒豁,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