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偈】
“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探玄】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这是《坛经》的最正规的完整名字。另有《六祖坛经》《法宝坛经》《六祖法宝坛经》等等名字,都是说的这一部唯一中国人弘法利生之书,被推崇为经,等同于佛说一样尊贵。因为原来三藏经律论十二部佛经,只有佛说的才称之为经,其他人说的都称之为论。
本偈是《坛经》第一段长行之中的文中偈,属于教法偈之类。教法偈,就是祖师们开导学人,令其顿悟用的偈语。这首文中教法偈,出现在《坛经》所有偈语的最前端,故知,此乃整个禅宗心法的根本偈是也。会得这一句奥旨玄义,则全部《坛经》内涵悉知矣;谁能大事已了,就不用再往下参阅其他文字了。如果你还不会此禅此道,那么还请紧紧抓住《坛经》这根救命稻草,它能渡你到大彻大悟之彼岸!
在本偈之前,慧能大师先说了三个字,“善知识”,把听法的大众尊称之为“善知识”,这即是禅师的境界,是厚德载物的证量具足。同时证明,以人民为师,这个新中国创建所用的不忘初心使命禅核心秘诀,原来竟然是从六祖慧能大师这里开始的。可见,《坛经》就是以民为师的经。《坛经》就是人民之经。有偈为证:
人民都是善知识,
清净菩提见性时。
普敬红尘成共业,
传灯无尽赞禅师……

《坛经》第一偈暨禅宗根本偈妙义如何,且听下面探玄与分解:
一、菩提自性
菩提是觉悟之义。自性是原装真如理体如来藏性。菩提自性,就是觉悟自心本性,把自己从分别、执着、妄想中拯救出来。
1、妄心死大觉现
《楞严经》云 : “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七大同此理。地不是觉,生于大觉中。水不是觉,生于大觉中。火不是觉,生于大觉中。风不是觉,生于大觉中。空不是觉,生于大觉中。见不是觉,生于大觉中。识不是觉,生于大觉中。取四大(地水火风)假合相认为自身相,名为妄执,因彼妄执而五阴织盛,会成大苦聚。《心经》为让汝死心,故说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妄心死,大觉现,重整河山做如来,法身成就功德庄严。
2、自性自度
自性自度,自悟自性。无关他人,悟好自己心性。禅修一切事,都是自 “ 觉 ” 中事。
古代时候,有个人来向禅师请教:“ 怎么开悟成佛?” 禅师说:“ 我上个厕所去。” 走几步回头告诉他:“ 你看连吃饭,上厕所这样事都得自己亲历亲为才成啊!”
这一天,某人遇到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个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3、真发菩提心
弥勒菩萨教导我们说:“ 善男子!
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 菩提心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不要满足做个善人,要做一个修道的道人,悟禅的禅行者,才不愧对己灵,不亏对佛恩深重。
4、做无位真人
禅宗临济宗提出无位真人为宗的觉悟方法。一位禅师说过开悟偈:“ 去年贫,未是贫;去年贫,无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真人即天真,思无邪,于事无心,消闲自在。
悟道位穷处,真人透底赢。
若还有所得,自性未开明……
5、参透无门关
有僧问赵州禅师:“ 狗子有佛性也无?” 禅师答:“无。” 从此,大中华禅文化历代禅行者,都来参这个公案:为什么赵州和尚说狗子无佛性?因为佛家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管参究这个“无”字,参禅悟道方法之一,后来无门慧开禅师专门写一本书《无门关》。
其实,赵州和尚一个“无”字就把全部的禅心,和盘托出来了,明眼人一见便知也。慧开禅师说:“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 “ 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
禅行者提斯全部身心灵精神抖擞起大疑情,参个无字。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开明慧光,冷暖自知。一悟百通,豁然佛成矣!
透得无门关,与师心印圆。
性海光明炽,顿开火里莲……
6、平常心是道
觉悟菩提自性,平常心即是。
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问:“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州问:“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赵州乃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又,禅宗顿教有颂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二、本来清净
1、一切具足故清净
有情众生本来清净,包含十种具足:一者佛心具足;二者佛眼具足;三者佛性具足;四者佛德具足;五者佛戒具足;六者佛智具足;七者佛缘具足;八者佛愿具足;九者佛力具足;十者佛行具足。人人都能成佛,是如来知见。何以故?本来清净故!
2、持戒圆满自然清净
十种戒藏,都在清净圆明自在用当中,等待每个禅行者自己圆修圆证,渐修渐证,顿悟顿证。戒藏即清净宝藏是也,具体十种如下:一者饶益众生之戒藏;二者不受之戒藏;三者不着之戒藏;四者安住之戒藏;五者不诤之戒藏;六者不恼害之戒藏;七者不杂之戒藏;八者离邪命之戒藏;九者离恶之戒藏;十者清净之戒藏。
自用本来藏,开发戒体香。
无边清净理,顿觉道平常……
3、心清净即佛
佛诚清净佛,证量任激活。
饶益众生智,大恩满娑婆……
清净即菩提。须知菩提本来净。 觉心原无住。应从无所往处,而生其心。 心生之法,皆悉无作,全部无为,就是清净法身佛。
清净见法身,毗卢遮那佛。
即心无相事,教化仰弥陀

三、但用此心,
1、无功用行
但用此心:禅行者破除我执,起用无功用行,就是无我利他之圣智境界。用心恰恰无,无心恰起用。这个功夫口传心授,禅行者体验当下,即能契入妙明真心❤️庄严大道。
2、行愿文化
但用此心:大中华禅文化,核心正能量就是行愿文化。全民族都是菩萨道禅行者版本,都是不忘初心使命禅的荷担如来家业奋斗者。奋斗即禅。大愿大力 救苦救难,菩萨情怀,罗汉本色。外能利他,内能守拙,正见具足,艰苦奋斗,永不停息,即行愿无尽耳!
3、大事皆明
但用此心:明心见性成佛作祖,是人间第一大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世间万事,唯此为大。有偈为证:
大事本分事,自做善知识。
当下尽承担,禅光心造之。
《法华经》说:“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是什么道理?
禅师云:“大通者。是自已于处处达其万法无性无相。名为大通。智胜者。于一切处不疑。不得一法。名为智胜。佛者。心清净光明透彻法界。得名为佛。十劫坐道场者。十波罗密是。佛法不现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灭。云何更有现前。不得成佛道者。佛不应更作佛。”
禅师接着又说:“ 古人云:‘ 佛常在世间。而不染世间法 ’。道流。你欲得作佛。莫随万物。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世与出世。无佛无法。亦不现前。亦不曾失。设有者。皆是名言章句。接引小儿。施设药病。表显名句。且名句不自名句。还是你目前昭昭灵灵鉴觉闻知照烛底安一切名句。大德。造五无间业。方得解脱。”
君大事了达否?细细参究之吧!
四、直了成佛

1、了心
直了自心,自心本佛。迷人不会,往外觅佛。俗话说:“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道义。依彼颠倒慧,增长一切恶。”
不行心道,皆行外道。外道背离道,何时能见道?
2、了缘
大家都觉得有缘好,不知道有缘不好。了掉一切缘,无依无靠自在佛得心成就矣!
3、了事
如来无事人也。不能了事者,事事无尽,活着就做事,没悟性,流浪生死。菩萨万事亨通,做事无为,故事事无碍,因无我利他故,因彻底忘我故。
4、了法
禅宗被称之为“棒喝门庭。” 前来参禅悟道的人,一旦有问,先给予棒打,或者当头一喝,令其猛醒之用。禅宗主张:“欲求去情识之学,先求棒喝之道。”禅宗棒喝,确实是宝刀利剑,醍醐灌顶,妙药救命,莫过于此。此棒喝之道,乃离情之法,绝识之方。其警醒自性清净圆明体,功德至伟。故云: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息狂心。
了生脱死,莫过棒喝。又云:香板头上出祖师,大声喝内出菩萨。
正所谓: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5、了境
顿悟菩提自性本来清净,那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境界可以了,了之如幻,知幻即离。知之是幻化的,不算开悟,能离幻,才是有个了处。不光红楼梦是太虚幻境,宇宙人生都在迁流变化,没有从万象上抽身,反观自心,才能完成觉醒。存心泯境,是一观法。泯心存境也是一观法。心境俱泯,也是一观法。心境俱存,亦是一观法。
禅宗顿教法门直截了当,见性成佛,不做次第,亦无渐次。一超直入如来正等正觉宝地。
记住,佛法根本句:清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