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先对李雪有着自己固有的刻板印象。
她的第一本书出版的时候,我恰好在一个做亲子阅读的群里,听了她关于亲子关系和她的书的分享。沙哑的嗓音和慵懒的声音通过手机传递到耳里,大脑对她的声音做出了不喜欢的判断。
因为这个不喜欢的声音,我也没去看她的第一本书。
她的第二本书出版的时候,无意间翻了翻开头,发现还不错。也认识到自己不能仅仅因为作者的声音,就不去看她的作品。
在这样的心态下看完全书,还是有些小惊喜的。如果《被讨厌的勇气》是告诉我们,如何将我们自己的人生课题和他人的人生课题分开,那么这本书就是在用案例告诉我们,如何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剧情,如何让他人活在他们自己的剧情之中。
这样才能在关系中,守住自己的边界,也不去逾越对方的边界,让关系中的彼此,能更好的和谐共处。
最好的父母不会切断孩子的体验,允许孩子完整地按照自身意志体验生命。
这也是很多育儿书上提到的,在安全的前提下要给孩子“犯错”的自由,这种“犯错”的本质,就是切身体验,通过体验来感知这个世界的边界,来探索自己可探索的一切。
在平等协商的关系中,没有谁比谁有权力,没有谁控制谁,也没有谁对谁错。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彼此协商。如果孩子从小被父母尊重对待,在平等协商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自然会习得这种直接表达需求的方式。
对于这点,我算是有着小小的体会。在养育孩子的这么几年当中,我学着用平等的态度和孩子商量,也在最近笨拙的开了两次家庭会议,带着孩子一起商量一些事情如何处理。
孩子是否习得这种直接表达需求的方式,现在并不能断定。
目前能看出来的是宅在家里不出去,孩子在大部分时候还是很安享这种宅在家里的日子的。
总之,当对方没有请求我们给予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要忍住,不要着急去解决对方的情绪和困扰,而是倾听对方,给对方一点空间。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基本上就能够避免侵犯别人的界限,以及“好心办坏事”的尴尬。
倾听能力,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曾刻意练习的。却是所有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我们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就取决于我们的倾听能力——能否听到他人真正的诉求。
不懂得对方的诉求,给出的帮助很可能就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如果一段关系总让你觉得自己是错的,让你越来越不敢发出真实的声音,那么这肯定不是好的关系。好的关系,不是没有冲突、没有问题,而是无论自身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它都不会让你感觉自己不好,两个人可以一起面对、一起成长。
关系里最怕的就是付出的人得不到回应,或者得不到正面的肯定,这样的关系长期下来,是会走向积极的反面的。
面对这样的关系,及时断舍离,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如果生命中有一个肯用心陪你一起体验世界的人,那当然好;要是没有,也没关系,可以现在就出发,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会发现,一个人的世界也可以很精彩。”
不必事事有人陪,好的人生体验,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
不要向“爱无能”的人索爱,不要跟并不想走进亲密关系的人纠缠。双方都有成长的意愿,才可能彼此滋养。
有个做个人品牌培训的导师,曾说过,在人影响他人做出改变的时候,面对那些迟迟不能付出行动的人,要及早放弃。同样,在感情里,遇到“爱无能”的人也要及时放弃。
要认可自己的好,也要懂得放弃他人的不好。
苟且地活着吧,就算有一大堆的麻烦解决不了,我也配活着,不完美的人生也不是一点滋味都没有,只要肯放过自己,承认自己的局限,不完美的人生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也都有些英雄情结,我们也有追逐不凡的心。但我们真的没那么伟大也没那么不凡。
看清这一点,也就接纳了当下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