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自我的一点觉察

对自我的一点觉察

作者: 宁小宁的可能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20-02-25 00:51 被阅读0次

    1.调动自我“元认知”

    人总是会有很多“想法”,外界的刺激或者直接由大脑中回忆或设想触发从而产生的“认知”。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即时性的时刻,很难在“认知”之后继续调动“元认知”,判断自己刚才的那个“认知”是否适合或可靠。例如,此次寒假待在家如此长久,我的节奏几乎全盘打乱,我常感到白白浪费了一段光阴,原来我并没有什么自律性,我现出原形了。我带着这样一种消极暗示,结果我真的更加堕落了。晚上熬夜,清晨晚起,白天喧闹,夜晚又没有了精神,恶劣的循环就产生了。我对自己的任务越发焦急,但进度一直上不去。

    人们通常都认为想法不能改变现实,那是因为忽略了“想法”与“现实”之间有一座桥,名字叫做“行动”。自我贬低,带来的是自卑、失望、堕落。接着,心理情绪传递给身体,传递给大脑,人的“行为”就改变了,做什么都感觉没劲,最后什么都没做,或者什么都做不好,现实只能以“糟糕”的面貌回赠。反之,向上的“预言”更可能带来“理想”的现实。记得曾经复习备考时,学到一种方法:设想自己考上以后的场景,这样不仅增加了信心,现在来看也是一种“想法→行为→现实”的演变路径。

    因此,当我在“认知思维”课中听到老师讲,需要站在高处重新审视自己头脑中,尤其是快系统出现的“想法”的时候,曾经“觉察自我”的书写习惯被唤醒了。那天下午,我把自己这段时间,脑海中一直徘徊却未曾诉诸言语的“想法”畅快地记录在案了。

    2.发现自己深层的决策原理

    假如你刚刚毕业,去往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你猜那里的人会友善热情还是冷漠排斥呢?可能有人认为是前者,也可能有人认为是后者。那么,这些不同的“可能猜想”是怎么来的呢?是身边亲人、朋友的经历,是自己看到的一些报道信息,又或者只是单纯的猜想。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教育、生活的社会环境等的不同形成了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差别,如果这种“认知”是系统化的,那么可以将其称之为个人决策背后的“信念”。“信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遇见类似的情景时,当事人一般会作出比较一致的决策。例如,有的人将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因于努力,有的人归因于运气;没有人一直会有好运气,一旦“运气”不再眷顾了,这些人面临失败会更容易放弃。因此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脑海中决策背后的“信念”,改变也许没有那么容易。你如果认为陌生的地方也能感受到温暖和爱,你看待外界的方式更可能是美好简单的;反之,你可能戒备心较强,对外界充满不安全感。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哪一种看法更好或更坏,承前所述,这是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

    但有时候,认知却可能是坏的。就像《时间的朋友》里的思想:如果你总是面临相同的困境,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思考方式”与这里说的“信念”,是异曲同工。拿我自己来说,有一段时间开始不喜欢花钱去学习,相比过往,这种冲动小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网络平台上有无数优质和免费的资源,只要利用起来,不花钱也可以学习我想学的东西。因此,这种想法产生以后,我几乎不愿再购买课程了。特别是,我将自己曾经付费学习的课程与免费学习的课程做对比之后,发现我都可以做到认真上课,认真完成作业。但是后来,当付费的课程免费提供之后,我学习的动机和主动性大幅下降。总结原因发现,前者于我而言,是“应该”上的课程,是需要修补的短板,因此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脑力;而后者是“要”上的课程,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课程中的“困难”常被忽略不计。但是我仍然没有转变自己的做法,似乎觉得自己并没有损失什么。免费课程,想起来,便去学一段。

    但是,现在当我反思到这一点,我发现,我追求的“应该”失去了。就像伟杰在周更群分享中介绍付费学习的好处时提到的一样,我固然节省了一些金钱,但我失去了班级中的“纪律”,失去了集中专注学习的状态,失去了与一起学习的伙伴交流分享的机会,最终“免费”流于形式,我以为的“可以”变成了“不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固定的意识,在第一时间出现,促成了我的决策。所以,短板反而越补越短。对于个人而言,这就是问题。不是金钱的问题,而是金钱背后所持“信念”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自我的一点觉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koqhtx.html